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纪晓宇 《成才之路》2013,(19):72-73
本雅明将艺术品从复制手法上分为"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当下时代的"数字复制"从属于"机械复制"。数字技术参与艺术创作与传播,艺术生产力的变革进一步拉近了大众和艺术作品的距离,与其相适应的新型艺术生产关系也随之产生:平等的观看方式,随时随地占有作品,大众参与艺术生产。重新审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对我们今天关于技术、艺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艺术的思想非常深刻,却很少受到关注.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雅明从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出发,深入研究了技术复制艺术的审美特征、社会功能、创作特点及艺术与大众的关系诸问题,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观点。他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当代媒介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不仅使得人们的传统"经验"逐步被普遍的"震惊"体验所替代,而且传统的"灵韵"艺术也在"震惊"中四散。以电影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震惊"艺术具有艺术政治化、民主化的革命潜能,但其理论的精彩也难掩其美学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分析了现代社会中艺术发生的变化,他较悲观地认为传统艺术类型逐渐让位于机械复制的现代艺术类型,从而将走向终结.但现代铜版画的发展,有可能利用机械复制等现代方式,丰富传统艺术类型的语言和表现力.因此,我们在借鉴本雅明的同时,对他也有所质疑.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8,(1):92-98
当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本雅明"aura"时各执一端,这种争议对理解其美学思想产生不利影响。"aura"中译为光晕比较符合本雅明的原意。光晕可以准确地体现出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时代"以前的艺术作品唯一性与神秘性的论述,且在遵循西方美学宗教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了他对艺术审美救赎主义的一贯要求。其他译文会误导读者联想起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造成中西文化的错位解读,且不能准确传达出本雅明所要阐释的语义。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是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时代敏感性的文人,他原创性地提出了技术因素对艺术本质的影响,揭示出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本质性变化: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艺术诞生在新的艺术创作技术基础上,代表了可机械复制的艺术类型,它促成了传统艺术中灵韵的消散,对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艺术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身份定位模糊多样,而将其作为艺术史家的则鲜有.事实上本雅明和20世纪初德语系的艺术史家(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有着密切的学术思想联系,他发表了关于艺术史方法论的文章《艺术的严格研究》,他酷爱艺术、参观过诸多画廊美术馆、绘有自画像、喜爱工艺美术品收藏,对艺术和艺术品本身作了独到深刻的剖析.他准确地把握了绘画艺术从架上走向影像的发展历程,并为摄影及机械复制艺术摇旗呐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史”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雅明是20世纪德语系国家一位重要的艺术史家.  相似文献   

9.
翁国彬 《文教资料》2008,(26):66-67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他理论晦涩,身份多重.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时代,艺术家失去了艺术的阵地,艺术品失去了其灵韵,沦为取悦大众的商品.对此,本雅明并没有指出其根源所在,而是看到复制艺术作为人类解放之路的意义所在.本文试图客观地去描述本雅明对大众文化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无愧为兼备现代与后现代精神的大师.他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种种论断在当代语境下得到了强烈的回应,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考验.二者的共同作用为"机械复制"理论提供了新的生长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常常被诟病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确,作为一位技术进步论者,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大众化与政治化,而革命的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技巧或技术来制造"震惊"艺术,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革命的救赎.这在本雅明对小说、摄影以及电影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纵观本雅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可以发现这种技术乐观主义明显存在于他前期的作品之中,而其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对经验贬值的哀悼,对技术现实应用的担忧,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传统艺术灵晕的留恋之情.这种矛盾正是本雅明技术观的两歧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6,(7):29-34
本雅明的散文创作《柏林童年》,不仅作为他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也成为作家童年回忆的最好呈现。虽然王涌将本雅明的散文看作非传记性的创作,但之所以称之为散文,在于创作者"非意愿性回忆"的写作中所流露的真实体验。本雅明的阅读经验及艺术体验潜藏着道家影响,这种道家经验不仅表现在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超越性思考上,还体现在其创作构思及表现形式上的吸收和化用。  相似文献   

13.
本雅明的时间观念主要是犹太喀巴拉神秘主义的救赎时间观,本雅明也受尼采的相同者永恒复返的时间观念很深的影响.本雅明有两条几乎平行的融合在一起的时间观:一条是犹太喀巴拉神秘主义的救赎时间观;另一条是尼采的谱系学的永恒复返的时间观.本雅明既受犹太精神很深影响,也受希腊精神很深影响;本雅明的主要精神气质偏向犹太精神,但希腊精神也独立存在于本雅明的精神之中,二者是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7,(2):104-108
本雅明借鉴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以技术为视角对社会进行剖析与研究,他敏锐地注意到了技术的质变对当代艺术的巨大冲击。本雅明天才般的预见随时代发展被历史所证实,麦克卢汉和尼尔·波兹曼等继承者开启了后本雅明时代的媒介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16.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6,(2):34-39
本雅明认为,"收藏"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情与冲动。收藏家对物施展"相面术",是物的命运的阐释者。"摘引"则劫掠历史语言世界,通过碎片化的语言拼接,营造辩证蒙太奇的效果。"收藏"与"摘引"都重视历史的断续性,将物和语言本身从习惯与传统中解放出来,使藏品与引文在收藏家和摘引者本身的记忆中复活。"收藏"与"摘引"是历史的中断与破坏,也是一种反抗。回忆与经验让物像和语言在混乱中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ateleological moment of learning through imitation. In general, we can learn something new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we are given, which embody the values of our own societ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This means that imitation i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r reproduction of original models. In this understanding of imitation, however, the creative aspect of imitation is missed. In relation to this I shall, first, consider learning through imitation in terms of Walter Benjamin's theory of mimesis discussed in his essay, 'On the Mimetic Faculty.' It begins by examining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experience and writing. Second and third, while reconsidering the idea of imitation, I shall bring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mesis and copying, based on Plato and Aristotle, and I shall examine the former, especially its involuntary aspect. Fourth,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ateleological moment of learning through imitation as mimesis, I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mimesis and the chance event. Fifth, Benjamin's allegorical 'anti-autobiography' entitled 'A Berlin Childhood around 1900', which ponders the idea of childhood as otherness is considered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very moment of writing, driven by the chance event. To conclude, I shall show how the very moment of writing involves an unceas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f.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考察了艺术生产范围内审美经验的重构问题。伴随复制时代的到来,灵韵的消散和震惊的出场,审美经验作为艺术的膜拜一面日渐贫乏;技术在祛除艺术灵韵的神圣性同时,也存在着重建灵韵的可能性,审美经验成为艺术作品化解生存危机的契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重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反映了艺术政治的革命要求和救赎意图,这成为经验重构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