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2.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①"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③,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3.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4.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禅诗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又说:"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心态,其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态度,它和人的处境紧密相关,往往决定着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5.
刘梦溪 《科技文萃》2005,(12):119-120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所以<文心雕龙>有"知音篇",劈头就发为感慨:"知音其难哉?"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陈寅恪宁愿相信:"后世相知或有缘."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受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书癲"     
自幼嗜书,直至现在还爱书如痴.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能使人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为此,买之、藏之、读之、谈之、送之,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书癫".苏轼有诗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云:"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书癫".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10.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其境界形成的具体步骤包括"能观""出入"、"写境"与"造境"等."造境"与"写境"作为境界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并非独立地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从"境界"、"造境"、"写境"等概念的理解着手,通过审美的角度分析"造境"与"写境"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王瑾 《文教资料》2009,(8):89-90
休谟在继承前辈的同情伦理思想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同情"新颖的内涵,并将其地位提升到了人性论的高度,将同情视为人性第一原则.同情是人和人之间情绪和情感的互相感应、传递."同情理论"是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集中体现,但其也有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释"亟"     
贺真真 《现代语文》2007,(4):126-126
《说文·二部》"亟"字下曰:"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许谓"从人、从口、从又、从二",度其意当以此为会意字.徐锴解释曰:"乘天之时,因地之利,口谋之,手执之,时不可失,疾也."  相似文献   

14.
苟宝 《教书育人》2007,(4):57-57
目前,有两"副校"的学校不在少数,我校亦是如此,而我就是这副中之一. 在原来每次上级检查的用餐圆桌上,我们两"副校"都要给"来宾"敬酒.只要副校长一出场,校长就会跟着介绍,"这是我的左臂和右膀,管理学校是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吴全德 《科技文萃》2005,(12):101-106
有人说:"所有艺术品都是由人制作的,都是假的."那么为什么艺术精品价值连城,成为国家的瑰宝?因为它是人类创作能力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见证.所以开头所说的话还应加上后半句:"作为艺术品,它是真的."艺术精品会使人有"愉悦"、"崇敬"、"惊奇"、"同情"、"联想"、甚至"恐惧"的感觉.这些都是心理反应,精神享受.可见审美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审美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想象、联想等生理、心理因素的协调活动.这种"审美心理学"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不想对艺术作品为什么会使人产生愉悦,使人有神秘感(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感人(如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而只想就其中的"视错觉"、"视觉双稳态"、"动感"和"幻视"等情况和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占有式个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因而是理解现代社会秘密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人被塑造为"占有式个体"而常处于"自我丧失"和"失范"状况之中.思想家们基于"关系性主体"的视角,从伦理—政治层面进行了反思与超越,但他们的方案未能真正触及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与之不同,马克思从所有制关系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现代个体特性和生存境况进行了考察,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通过建立新的占有方式来塑造新的个体生活方式,从而为反思和超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占有式个体"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路径."重建个体性"构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7.
清初"贰臣"词人多能词.通览"贰臣"词作,可以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虽然出仕新朝,内心却悼念明朝,他们多选择隐含故国之思内涵的意象来表达故国之思."贰臣"词人由于在新朝并没被真正接纳,所以常有人生如过客的感慨.这种尴尬的处境,使他们悔恨自己的行为选择."贰臣"词人还多有隐选之想.他们多通过对陶渊明和菊花的吟咏,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贰臣"的心态是丰富而细腻的,对词境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书育人者亦然,需要自信--自励--自强.  相似文献   

19.
郑铁生 《现代语文》2006,(9):117-117
数词"亿"在秦汉之前,既表达两种不同的进位的实数,又是极言之多的虚数,而且后世演化逐渐统一.有些人对此不甚了解,常常造成古文今译的错误.《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这一例句经常出现在古代汉语的一些书籍里,其中对数词"亿"的解释,多数都译为"一亿".如唐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页),译为:"现在吴王夫差有一亿零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16页),"按'亿三千'即一亿三千."汤可敬《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此句译为:"现在吴王夫差穿着水犀皮的铠甲的士兵有一亿零三千人."我们不用再列举了,根据当时中国人口的总数量去审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某个诸侯国拥有一亿人以上的军队.可见,上述翻译有误.  相似文献   

20.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