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已加入WTO情况下,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矿产资源基本状况和特点,以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抓住机遇,参与全球矿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促进矿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淮南矿业开发为例,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指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清洁生产和资源补偿,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科技兴矿、资源挖潜、发展洁净能源和建设生态矿区。  相似文献   

3.
西北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丰富而又未充分开发的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过程中,将矿业列为一项支柱产业,开发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乃是一项重要任务。而改变以往索取甚至是掠夺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节约开发利用矿  相似文献   

4.
矿业乡镇是指以矿产资源为依托,通过矿业经济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乡镇.目前,许多矿业乡镇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本文以政府为视角分析招贤镇产生这些问题从而提出应对措施,目的在于促进矿业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摒弃过去片面关注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状况的发展思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就是要求矿产资源开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就需要生态补偿制度来调和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对立矛盾。我国目前尚缺乏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导致面对矿业开发中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束手无策。本文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阶段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既包括对即将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防治的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也包括对历史已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恢复的矿山开发生态环境国家补偿制度,针对新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统一的生态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后,矿产资源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高校矿产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层次、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我国可通过本科阶段拓展专业方向、硕博阶段加大专业深度的方式,开展矿产资源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议在已有的地学专业的基础上,补充矿业产权、产籍等内容,分层次、分目标地促进矿产资源管理的专业发展,从而可有效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义的区域矿业开发,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法治问题.无论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还是中国当前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都要求走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并以法治作为保障.为此,要健全区域矿业开发利用保护机制,将矿农管理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要依法调整区域矿业环保各方利益关系,建立矿农利益共享机制;要完善矿农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使其在解决当事人争议中愈加便利.  相似文献   

8.
郭艺 《河南电大》2010,(3):39-40
矿业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指矿难事件的不断发生,它还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环境、法律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决策来采取一些手段予以治理。通过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制定政策,完善法制,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并存的手段加大矿业生产中的安全投入,减少安全欠账及环境污染.降低矿业安全隐患系数,降低矿难发生频率,推进矿业健康、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矿业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指矿难事件的不断发生,它还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环境、法律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决策来采取一些手段予以治理。通过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制定政策,完善法制,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并存的手段加大矿业生产中的安全投入,减少安全欠账及环境污染.降低矿业安全隐患系数,降低矿难发生频率,推进矿业健康、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衡阳矿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而要提高高科技在矿业中的含量,多形式、多渠道、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不断探索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方式。从新世纪衡阳矿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应处理好的几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从宏观上应处理好四组重要辩证关系: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矿产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德鹏 《职业技术》2005,(11):62-62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未来10年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急需人才主要有: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技术、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工商与国际经贸、律师等方面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更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早在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实现教育现代化纳入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亦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交往所需要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文明进步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深刻理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境外矿产资源的勘察和开发是解决我国矿产资源瓶颈制约、供需矛盾突出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为方便矿产勘察开发相关企事业全面了解境外矿业政策法规、地质条件、找矿前景等基础信息和全球矿业动态资讯,响应和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现各类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基于WebGIS我们设计开发了"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信息服务平台"。分析了信息服务平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其设计与开发的技术路线、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该平台的开发与建立实现了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共享、统一存储、管理、发布与浏览,为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了解全球资源分布、开发、合作与利用现状提供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数据及有关法律法规、勘查规划等资料,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单位提供了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和技术服务的开放窗口,具有稳定性、规范化和易扩展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行业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职业资格认证是国际社会评价人才的一个通用标准,如何将两者有效衔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应从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教育衔接的可行性、实施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和培养目标,指出矿业高职专业的开发建设,要体现区域经济主体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突出职业性、超前性和行业高新应用技术,力争行业和地方经济兼顾。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量大、适应面广 的热门专业为基础,对服务面较窄的煤炭骨干专业拓宽改造,主动与行业协作,提高教学质量,扩展生存空间,才能办出矿业特色。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在开与禁之间几经调整,但矿产开发的区域性一直存在,滇、黔、川、湘、桂、粤等矿产大省均于矿政开禁之前获准开矿,绝大部分位于边疆地区.这种矿业格局的形成,除了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和采冶技术之外,国家“开边禁内”思想成为矿业开发的政策导向,笔者称之为边疆战略,亦左右着清代的矿业格局,而这种矿业布局对清代矿业发展和边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广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行业是矿业。由于近代中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 ,近代钦州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地经济的性质 ,矿产品成为主要的外销产品。钦州的矿产资源开发尽管相对晚于相邻的广西其他地区 ,但毕竟是钦州对外交往的一个窗口。由于矿产的开发销售所引起的人员的交流、技术力量的引进、销售运输线路的发展以及贸易对象的变化 ,从而在客观上引起了钦州对外交往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矿业工程是工业的基础。经济要增长,必须发展矿业。发展矿业必须造就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如何培养他们较强的综合能力,以适应行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从事专业教学和管理人员应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此谈一点初浅的看法。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性1...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使农村在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境况,其中人才是根本性的问题之一。然而,目前我国人才的分布态势是向城市聚集,使农村人才处于奇缺状态。人力(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必须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战略问题来对待,而落实的关键是创新体制和机制,建构农村人才培养和利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