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明代政府选拔人才的各种制度中,唯科举独重,因此,科举制度对当时士子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身为明代文学大家之一的归有光,他的人生经历与科举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他对于当时的科举制度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归有光的科举观,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人心态,同时也具有其思想和文化意义。本文将以归有光的作品为依据,主要从他的人才观和学习观等方面入手,探讨他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和有关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2.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由笃信科举的传统儒生变为倡废科举的维新健将,游历欧美后,又做恢复科举的惊世之论,在西学的濡染下,"科举观"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打上了深深地时代与个人烙印,揭示了他对科举制度存与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作者凭借他们的科举经历和对科举社会的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批重要的科举资料。这些资料补充了科举文献中不详细或未曾载录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差异。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的规定与实际操作之间都存在诸多差异,查阅明清小说发现,对于科举阅卷和科场的实际情况就与史料记载有着较大出入。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科举观是矛盾的,他一生都在调和这一矛盾。文章对他的学术论著及教育思想剖析后认为,其矛盾科举观产生的原因是:因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考场的舞弊而反对;因儒学的影响和科举为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而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梁启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他关于变革科举的建议与措施、及对守旧势力拼死捍卫科举的原因的分析。梁启超,科举制度,批判  相似文献   

7.
晚清科举与士人心态:以王锡彤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彤在第二次乡试失败后,以"摧烧"时文读本的方式发誓与科举绝缘,但他最终未经得住戚友的规劝而重返科场,并将这一考试坚持到科举废除.王锡彤的科考经历,既呈现了晚清科举的弊端,也反映出普通士人对科举制度的复杂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痴迷于科举而终被科举所误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把做官看成是人生的唯一价值,认为按朝廷功令做举业是做官的唯一正途。他做举业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其禀性又是那样执着谨严,但二十多年的屡试不中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误人害人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本是科举之路的成功者,却在接触西学后批判科举弊窦,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具有"抡才大典"之称的科举制度。他还极力奏请清政府设立算学一科,推动了晚清的科举变革,为之后的科举变废奠定基础。可以说,李鸿章不仅是科举时弊的批判者,也是科举制度的冲击者,还是科举之变的推动者,更是清季科举变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1.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2.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蛄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以科举步入仕途,以议选举见重于神宗皇帝,以知贡举达到仕途高峰,一生与北宋选举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的送别诗根据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科考前所作,显示出他重友情的情怀;第二阶段因考场失利其送别诗的情调略显沉闷;第三阶段隐居故乡期间送别来往客人和故乡亲友的诗作,流露出出仕与隐逸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教育思想价值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陶行知的考试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痛斥舞弊的考试,反对杀人的会考,同时提倡创造的考成。研究其考试观,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的考试观是陶行知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摈弃旧的考试制度,注重创造的考成,维护考试的公正。研究并借鉴陶行知的考试观,有助于我们改革高校考试制度,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唐代广西诗人曹邺是桂东北地区考中进士科名的第一人。曹邺登第前的科举历程漫长曲折,但史料对此鲜有记载。从曹邺现存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科举之路经历了离乡赴举、失利自勉,穷居京城、苦读反思,登第成名、喜极而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三、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的出路:实施生本教育在长期的频考文化和师本教育构成的东方考试文化圈之中,人们很难相信“不尚贤使人不争”“无为而治”(老子语),不相信有这样一种教育,可以不强调分数比较而消除差生现象,并取得更为优越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正面论证的方式, 在教育部科研规划下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证明。  相似文献   

19.
中考阅读试题的设计,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链接,要为新课程实验教学趟出路径,要为每一个学生展示独特阅读体验创造最好的机会。而2004年中考阅读材料《功勋》正体现了这一意图,短为读展示了一幅人性美与人性复苏、人性与兽性直面撞击的画面,可以启迪学生感悟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0.
秦观是北宋时期新旧党争的牺牲品。他学务经世 ,名重当时 ,却生不逢辰 ,“为世所弃” ,命运乖蹇 ,道路坎坷。先则为亲老之命 ,生计所迫 ,奔走于科举之中 ,中进士时已三十七岁 ;继则“京国鬓如丝” ,入仕后仅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等小官 ,还受党争所排 ,备受诋毁 ,叠遭贬谪 ,忧郁伤怀 ,终于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对于这样一个有才华 ,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应还他以历史公道。他的经历又一次地记载了一个优秀人物在那个可悲的时代里走完他坎坷道路的完整过程 ,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是时代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