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评论比较难写。为什么?一、很多经济理论、经济政策问题广大读者不熟悉。二、经济评论容易失之于枯燥。能够把一篇经济评论写得使广大读者都能读懂,而且读得比较有兴味,确非易事。1957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少花钱多办事是可能的——谈我国基本建设的初步经验》,基本上做到  相似文献   

2.
党报的评论历来是代表着权威的声音,传达着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和立场。正是因为对党报评论的要求很高,所以评论难写,想把评论写好更不容易。笼统地说,党报的评论包括了社论、评论员文章、新闻时评、杂谈、编者按、编后、小言论等。在报纸处于强势的时期,党  相似文献   

3.
怎样写好地区报纸评论?这几年来,我们湖北孝感报在探索报纸通俗化的同时,对评论改革也下了一番功夫。孝感地区离武汉市很近,湖北日报当天就来了,中央报刊隔天也能见到。小报自己写社论,抄抄转转当“文抄公”,不免隔靴搔痒,没人看;另外,写社论一般与读者见面慢,是“水落三秋”,不应急。这就逼着我们快上马,下决心改革评论工作,以适应当地读者接受水平,适合自己目前办报的水平。我们在1978年11月1日见报的第一篇“百字文”,是不拘一格发议论来代替社论和短评等形式的小文章,严格地说,不怎么象一篇评论。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摘     
乔冠华以时评成名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者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在读者中反响很大。1942年他到重庆以后,受周恩来同志指派,负责《新华日报》的国际评论,兼写社论和专栏文章,差不多是两天一篇评论文章,长达万把字的国际述评,他也总能一气呵成。他说他写国际评论的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搜集材料,二是讲究表现方法,让人看得爱不释手,笔尖常带激情。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导师和领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贯重视党的报刊、通讯社的新闻评论工作。尤其注重运用社论这一重型的评论武器,及时地向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传达并阐明党在各个时期的重人的方针政策,指导和推动革命实践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和部门问题的评论,三是一般政治宣传、节日、人物、  相似文献   

7.
一篇社论引起的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发表社论近万。有些社论评述重大政治事件,传播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论起的作用则很坏)。有些社论评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震撼人心”,同样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论争。1956年6月20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冒进》,就是一篇这样的社论(以下简称6月20日社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对急躁冒进,但题目是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两点论而非一点论,是一篇观点鲜明、议论周详的好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年经济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论应慎重     
某晚报自去年创刊以来,在头版位置上,几乎天天刊发一篇社论,看似重视、加强了评论工作,实则冲淡、削弱了评论的功能。 众所周知,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就某些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典型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党报的社论同时代表同级党委的意见,直接传达党委的声音,它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体裁。但纵观该晚报所刊发的社论,多是一些短评或未署名的小言论,大都不具备社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六月二十一日的社论"力争高速度",是篇出色的评论,它及时而又敏锐地抓住了总路线的中心问题——速度问题,作了集中而深刻的阐明.从社论写作的角度来看,选题是成功的.不光是选题好,这篇社论在写作方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篇社论的写作方法,可以概括成八个字,叫做波浪起伏,出奇制胜.所谓波浪起伏,就是文章不写得平铺直叙,而是有波浪,一个波浪接着一个波浪,反复多次,每反复一次,就把问题深入一步,这样就能引人入胜.所谓出奇制胜,就是文章不要人云亦云,而是抓住  相似文献   

11.
系列评论是一种新兴的评论形式,有系列评论员文章、系列个人署名评论,系列社论亦有,笔者曾读过《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7日至1983年2月10日的连载7篇反对“大锅饭”的系列社论,但在地方报纸上尚不多见。系列评论是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三篇以上,大多连续刊发。笔者在策划和写作系列评论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些问题比较重大、涉及面比较广泛的题材,做一篇评论文章势必篇幅长、中心多,使文章重点不突出,影响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3.
一篇社论引起的人民日报创刊以来,发表社论近万。有些社论评述重大政治事件,传播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论起的作用则很坏)。有些社论评述的事情看起来并不“震撼人心”,同样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引发重大论争。1956年6月20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  相似文献   

14.
社论从本质来说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的文体,评论者通过发表自身的言论来说服读者的态度和思想。级差系统是在评价理论框内对态度的强弱进行分级的语言评价体系。文章从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文化语言的角度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社论从语篇级差资源的角度进行功能语篇比较分析,来揭示英汉的社论语篇级差资源在选择上的异同,从而为加强中英评论者对社论语篇的写作能力和读者对社论文章的鉴赏能力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报纸的评论体系大体上包括了Editorials(社论)、Op-Ed(社论版对页)、Columnists(专栏文章)、Readers'Opinions(读者来信)四种主要形式。其中,基于社论重要性之上,整个社论版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和心脏。它在解释问题、引导舆论和提供信息并使读者得以就当下议题做出判断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美国人对社论的重视程度从社论的发表数量上也可窥斑见豹:《纽约时报》几乎每天都会发表三四篇社论,《华盛顿邮报》的社论每天也稳定在两三篇左右。同时,专门的Op-Eds(社论版对页)和Readers'Opinions(读者来信)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16.
有些读者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了如何才能写好评论的问题.现在本刊编辑室发表这篇文章,供大家研究.写评论没有什么窍门,需要靠自己艰苦的劳动和学习.一般写评论的缺点是题目本身不够具体,目的也不够具体.这就冤不了敷衍成篇,很难写下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社论,从头到尾,说这个问题如何如何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应该如何,第二应该如何,第三又应该如何,最后相信在什么什么条件下一  相似文献   

17.
图书评论对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篇高质量的书评会使读者一斑窥豹,可成为人们在知识上长足进步的向导和阶梯。因此,国内各报刊、杂志常有书评面世,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许多图书通过书评获得了更多的读者,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均不容忽视。然而,细读目前常  相似文献   

18.
难题是如何解决的?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党要求报纸能经常地甚至是每日都能生动活泼地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但在一九五三年以前,山西日报上的社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这些为数极少的社论,也大多数是省委、省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和报社编委以上少数同志撰写的.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省委向报纸编辑部提出了—个硬性的要求:山西日报每月必须发表十五篇社论,通过社论,及时而迅速地体现省委的意图.面对着这种情况,编委会采取了大胆的革命的措施,提出"编辑、记者人人动手写社论"的口号.同时,大力争取外援,约请党委各部、政府各系统的党组成员为报纸撰写社论.于是,到—九五四年后半年,报社内外撰写社论的队  相似文献   

19.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20.
5月8日的人民日报在《文化新闻》(11版)刊登了一条新闻,题为《人民日报社论列入中华经典诵读篇目》。这条新闻让我眼前一亮:好家伙,人民日报社论都成了中华经典了,真的好厉害!我对社论有着特别的敏感,这是因为我在地方报纸写了十几年社论、评论员文章,可以说对社论这种新闻体裁比较熟悉,当然对人民日报发表的一些社论也就读得比较多。人民日报的社论能成为"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