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语文教改试验为什么搞不下去?比较好的语文教材为什么编不出来?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什么一直这样低?语文教师为什么多年来一直无所措手足?除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外,还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在语文教改中抓好编写教材是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没有组织力量持续不断地反复地抓好教材的编写工作,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不要说拿出几套,就连一套令人满意的教材也没有,基本上仍处在暗中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改向何处去?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反思”中普遍关心的问题。我认为,以“更新、开放、搞活”为标志,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系统的教改,将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健 《教育文汇》2004,(1):37-38
在我做语文老师的时候,一位老师曾这样问我:“小伙子,每天这么多语文课,你怎么不喊累呀?”累,不,为什么要感觉累呢?难道语文不能带给学生和老师美的享受吗?问题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快乐的心情,能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改遇到到问题的时候,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语文姓语”“简简单单教语文”等口号,教育刊物也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师仿佛看到了语文教改的希望,但实际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是多么不容易,真是说到容易做到难。教师不是不爱简简单单教语文,而是没办法实践。为什么简简单单教语文可望不可及呢?。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孩子,却常常被妈妈称为“问题儿童”。这是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讲给你听。一次,我看见邻居家的小明用纸折了一只小船,把它放在了小河里。只见小船在水里悠闲地荡来荡去,时而随波逐流,时而在水面上打转。一个大大的问号出现在我的脑袋里——小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下去呢?我急匆匆地赶回家。妈妈正在做饭。我着急地嚷开了:“妈妈,妈妈,船在水里为什么不会沉呀?”妈妈一  相似文献   

6.
说来话长。变“讲堂”为“学堂”之后,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现了一个相对停滞,同时也是苦苦探索的时期,大约有五年左右。80年代末,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改做了认真回顾和深刻反思,我认识到,新时期的语文教改成绩巨大,不容抹煞,但主要解决了一个”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对语文教学本体还触及不深。如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教,还没有真正解决。我又对语文教学现状做了深入考察,发现大面积的仍然处于少、慢、差、费的状况。我还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了辩证思考,发现传统语文教学重感受、重积累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上,我捧起语文书满怀信心地对孩子们说:“老师来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大家可要听仔细了!”我有声有色地读着,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孩子们,肯定会听得入了迷吧!”我猜测着孩子们听我朗读时的表现.然而,我却出乎意料地听到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那笑可不是为我的朗读在喝彩.我顿时懵了.课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听老师的朗读要笑呀?”“老师,我觉得挺好笑的.你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小朋友了!”“老师,我觉得挺奇怪的!我妈妈给我读故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②“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希望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③“如何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改怎么深化,从哪些地方深化,需要冷静的反思和进一步探讨。 ④“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吕叔湘、张志公先生早就提出这个问题了,十多年了,未能很好地解决,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⑤“如何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应试教育总是不好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思想,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通过讨论,提高认识,真正把语文教学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⑥“怎样评价10多年来的语文教改?”有的人认为,这10多年语文教改没有搞出什么东西;有的说还可以,出了不少成果。究竟怎样看,大家谈一谈,最好能够争论,在争论中深化认识。 10.要注意到职业中学。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它有和  相似文献   

9.
一个学生的作文本上有这么两句话:“我认为参加农业生产是没有出息的。”“我总是考虑着前途的问题。”某老师费了一番心思后,改为“我认为参加农业生产是没有前途的。”“我时时刻刻想着前途的问题。”另外一个学生在作文里慨叹“前途”的“渺茫”,而某老师却只在文章后面批了“文字清顺”四个大字。人们问他为什么只批这样几个字呢?为什么不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呢?这位老师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语文教员,不是政治教员,我批的是文章,不是思想。”解放已经快八年了,这样的教师现在应该不多了吧。但是,把教  相似文献   

10.
许多有志于语文教改的青年教师问我:“您说,教改要取得成功有没有事半功倍的方法?”我想应该有这样的方法。回顾个人的教改经历,我感到,围绕教改写文章就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之一。十多年来,我在全国各地同青年教师谈心,几乎每次谈心,我都真诚地向青年朋友们建议:每个学期一定要坚持围绕教改写一两篇文章,这文章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是经验总结,可以是调查报告,也可以是科研论文。有的青年教师说:“写文章是输出,输出是有资  相似文献   

11.
记得曾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这个星期没有作业!”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那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者真的忍心一个星期不给学生留作业吗?他为什么不用“这个学期没有作业”来吸引更多人的兴趣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我却为这样的理论而惶恐。一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能个个是神童,也不能个个是天才;二是因为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做法或者说法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12.
陈素洁 《现代语文》2004,(10):25-25
如今语文教学面临死胡同,语文教改从何做起呢?思虑良久,我尝试改变以往“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不给学生提问机会”的模式,在学生中展开“我来当老师”的竞赛,结果收益不浅,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3.
一、现状 在高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堂课,我向同学们提了三个问题:“过去九年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困惑?”“学习语文是为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多人都说“对学语文没有兴趣”、“怕语文,尤其是怕作文”。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语文教学方式的陈旧。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语文教师提出:一首绝句明明只有两个句号, 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四句?一首律诗明明只有四个句号,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八句? 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有没有根据? 有些语文教师认定句号是“句”的标志,于是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便把第一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后半句,这种讲法是否妥当?科学不科学? 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古诗中的“句”的概念,以求得教学实践中认识的统一,讲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现在的语文课文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教师的讲解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语文教育一直没有定好位,致使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都比较迷茫。新课标似乎已经给语文课程定了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怎么理解?新课标里虽然提到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但是那“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是指什么,并没有明确地说。新课标还说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语文课…  相似文献   

16.
呼唤“语文教改”差不多已是老生常谈,问题是语文教改的路究竟怎么走,方向又何在,这是必须首先弄明白、搞清楚的。否则,语文教改的目的恐怕仍难实现。窃认为,当前,语文教改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于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如果观念不更新,即便是改,也“改”不到哪里去,最终...  相似文献   

17.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不教书的理论家除外),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把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我何尝不是这样想!“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难道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师生丧失自己,异化为非人?我不止一次地质疑自己,希望自己错了,然而,语文高考给出的答案却是不容置疑的。高考试卷所要做的“实实在在”的事就是对这个目的的总验证,就是对语文教学活动“异己化”程度的终审。——语文教育怎么可以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人化”的还是“异化”的,只管所谓的听、读、说、写“能力”的提高?这个连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有些语文教师,甚至语文教育专家反而不明白呢?我曾在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中,就“为什么要写作”这一问题作过调查,不少资深语文教师(其中有的是…  相似文献   

19.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20.
问答台     
一个有志于教好语文课的教师,总是注重于语文教学调查;如果在教好课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有效的科研,那么,就更要发挥语文教学调查的重要功能了。大家都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什么说没有“发言权”?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发现问题,没有看出问题的实质,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言以蔽之。没有发言权,就是因为没有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道理不必多说,关键的,是就我们青年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怎样地进行语文教学调查工作? 结合个人体会,我想,主要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路,及时地记载所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优点。有的同志说:“我教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