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旁"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西周时期"广博"义是其常用义,春秋战国时期"侧旁"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其常用义,汉代以后"广博"义逐渐萎缩,直至失去活力,仅存于古语词中,与此同时,由"侧旁"义引申出来的"其他"义出现,并一直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西方言"恓惶"一词的词义分析,归纳出"恓惶"词义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山西方言的常用语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4.
"A以B为C"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常用句式。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A以B为C"构式各个部分的特征,从而概括出该构式的核心构式义。义  相似文献   

5.
"个是"一词为唐宋诗词中较常见的口语词,"褫斥"和"究质"也是中古至近古时期较常用的词语.唐宋诗词中"个是"在不同语境中分别有"是否,究竟"、"岂是"、"真是,实在是"等含义;"褫斥"即"废黜(官职)"、"革除(功名)"义;"究质"义为"究问"、"追查".<汉语大词典>对以上三词应予补录.<汉语大词典>关于"作问"、"漫腾腾"、"认、识"和"丈"释义或不够确切,或遗漏义项,特予补正."作问"当为"作难","漫腾腾"有"蒸腾、弥漫"义,"认、识"均有"寻觅"义,"丈"有"杖"义.  相似文献   

6.
说"寺"     
方地喜 《现代语文》2006,(1):127-127
"寺"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庙宇",它的含义几经演变,才最后沉淀为这个常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探讨张籍、王建歌诗"同变时流"之"时流"内涵及王建、张籍歌诗"同变时流"的过程.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时流"乃中唐诗坛不良之风气习尚.王建、张籍为变革这种习尚,历经了入流--出流--变流这一过程.王建、张籍歌诗变革诗坛旧习,给中唐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至清代,"恨"、"怨"、"憾"均可表"怨恨"义,是一组常用同义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词又有其消长变化的个性特点.学界关于古代"恨"义轻而"怨"义重,二者不是同义词的说法可商榷.  相似文献   

9.
王虎  张明辉 《中国语文》2016,(4):476-480
1.问题的提出从古到今,"悦"一直可以表示"高兴""喜欢"等义。但是从中古开始,"悦"的语素义从心理域跳跃到体貌域,作为构词语素,可以组成一些复音词,辞书、注解多有误释。如"充悦",《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解释为:【充悦】1.欣喜自得貌。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其何婆士女填门,饷遗满道,颜色充悦,心气殊高。"2.形容精神焕发。唐牛僧孺《岑顺》:"顺颜色憔悴,为鬼气所中……顺阅之,恍然而醒,乃大吐。  相似文献   

10.
孙琴 《现代语文》2008,(3):108-109
拼,原写作"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拊手也."段玉裁注:"言拊手者,谓两手相(拍)也.""孟康曰手搏为拚,此则谓两人手相搏也."根据前人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拼"分化出两种意思.由"手相搏"引申出"不顾一切地干"的意思,也就是"拼搏"之义,如拼命、拼刺、拼杀等.由"两手相栖"引申出"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拼合"之义,如拼音、拼装、拼盘等词.  相似文献   

11.
徐锴在传释<说文>时,对词语的同源现象多有发明,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同源词语料.<说文解字系传>中用于系联同源词的术语既有继承传统的"之言/之为言"、"犹"等,又有颇具开创性的"义同"、"义近"、"义出于此"等,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对同声符同源词的系连,则表现出徐锴对"声义同源"规律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2.
因文定义是训诂中最常用的一种训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本文以古今训诂材料为基础,阐述因文定义的"文"、"义"的具体所指,"文"与"义"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因文定义方法运用的审"文"要领和定"义"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藏经》里已经出现隋唐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密陀僧""阿魏"等药物。方药部分"个""枚"分别出现29次和3次,汉语史上,"个"在唐以后取代"枚"成为最常用泛指量词;且书中已有唐以后才出现的量词"次"等。据此,《中藏经》"方药"部分成书在唐以后,而非东汉。  相似文献   

14.
介词框架"PP上"的形成及其所表语义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上"由方位词向介词框架标记的虚化,介词框架"PP上"也逐渐形成,在框架历时演变过程中其所 表语义也由表具体处所义发展出表示原因、凭借等抽象义,这一语义分化主要是受"PP上"的中间项、谓语动词及介词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玉梅 《现代语文》2006,(10):90-91
现代汉语里"睡觉"就是"睡眠"的意思.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睡觉"古今的音义都是不同的.古代"睡觉"为"睡醒"义,"觉"字在上古只有"古岳切"一个读音ju é,到了中古时期,为了区别"觉"的"睡醒"义跟其他义项的差别,人们逐渐从"古岳切"分化出"古孝切",今音为jiào,后来"睡觉"一词又派生出"睡眠"之义,并逐渐取代了"睡醒"义.  相似文献   

16.
"义"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历史也十分悠久,《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本文将从"义"的词源、词义的引申的角度,并结合历史背景来探究"义"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形""容"同义联合成名词,初始义为事物的形态、形状;在战国后期,"形容"由此引申为"容貌、模样"义,并成为该词核心义位,沿用至民国;同一时期内,"形容"还存在另一义位———"盛德的体现",但该义位在元代基本消失;中唐开始,"形容"产生另一引申义,指"对事情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此义位沿用至今。本文通过遍查各时期文献,以探寻"形容"一词的词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语言文学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押韵"是谚语常用修辞之一,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和音韵之美;但遗憾的是,一些英语谚语在汉译时却失去了原有的音韵.以三条英语谚语的汉译为例,紧扣"押韵"修辞,发挥译语优势进行创译,分析如何在翻译中传达出原文的音形义之美.  相似文献   

19.
释“禀庆”     
"禀庆"一词在有唐以来的文献中多见,前人未曾作过考释,《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没有收录。本文试对"禀庆"的词义考释,认为它有秉受福泽之义。  相似文献   

20.
"淫"在先秦的一个常用义是"过分"、"过量"的意思.孔子说"郑声淫"是说郑国音乐在演奏的各个方面与古代先王"和适"的古乐相比,都显得过分、不正派.把"淫"释为淫荡、淫邪的情淫、色淫都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