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微博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然而,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网名素质参差不齐使微博谣言屡禁不止,对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和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由此微博实名制应运而生,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试图以微博和公共领域的关系为基点,从争议和质疑着手,对微博实名制之于公共领域建构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微博实名制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5.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琰 《新闻爱好者》2011,(20):88-89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董颖 《传媒观察》2013,(9):41-43
微博,作为一种话语权利的发声工具,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可以对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的公共空间。在微博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与使用话语权的公众并不是统一的。本文试图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内的话语霸权,并对其内在的产生机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菲  马磊 《东南传播》2011,(12):51-52
微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的融合性媒体,它蕴涵了巨大的能量与可能性。新闻信息的多元、多媒体化的标志性特征与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日益成为舆论滋生的平台和舆论意见的集散地。多元的新闻信息、众多的参与者、自由表达的可能似乎预示着微博成为意见交锋的自由市场,兼具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特征,但是,纵观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的走向与数量,其更多的呈现出一种"舆论一律"的状态。本文旨在揭示微博舆论所呈现的错误逻辑与其非"公共领域"的具体表征以期对如何建构理性的舆论做出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下对微博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微博的特征和强大的影响力上,却鲜有对微博的缺陷进行研究,本文从话语权的角度入手,论述微博的缺陷及其相关影响。阐述微博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并不适宜作为公共领域建构的媒介手段。  相似文献   

12.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前,微博由于其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信息转发和评论的便捷性以及内容上的“微”型化的基本传播特点,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成为了传播的起源点和舆论的酝酿平台。微博影响力日益扩大,对社会价值体系也产生了现实的影响,微博问政也逐渐成为新的趋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微博已经扮演着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角色呢?对于此,应该看到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角色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7·21北京暴雨"事件舆论建构中影响力较大的政务微博的分析,总结其舆论建构中的特点,探讨政务微博在公共突发事件舆论建构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当前,微博由于其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信息转发和评论的便捷性以及内容上的“微”型化的基本传播特点,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成为了传播的起源点和舆论的酝酿平台.微博影响力日益扩大,对社会价值体系也产生了现实的影响,微博问政也逐渐成为新的趋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微博已经扮演着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角色呢?对于此,应该看到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角色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日,微博已成为国内日活用户量最大的平台,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同时,女性主义思潮在微博上的日益活跃也反映出了其在网络公共领域积极争取自身话语权,主动进行自我言说的强烈意愿。然而作为数字时代的电子公共领域的微博仍然存在着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批判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借弗雷泽的修正理论为灵感启发与理论依托,思考当今媒介环境下女性在微博场域中发挥话语影响力的对策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余秀才  朱梦琪 《现代传播》2015,37(2):135-138
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基础上,从微博的媒体属性与后现代文化等方面,探析当下中国构建微博公共领域的条件与可能。认为微博虽然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天然条件,但与真正理性、成熟的公共领域仍相距遥远,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知的变数与可能。  相似文献   

19.
依托于Habermas的公共领域和Dahlgren的构成性三向度理论,本文探讨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本文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公共领域的格局;从再现的角度看,微博为信息和意见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可视性;从互动的角度看,微博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  相似文献   

20.
周洋 《中国记者》2014,(1):68-69
微博在公共热点事件中不仅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在舆论场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历时性维度考察了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逻辑结构,提出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中心辐射模式""V+媒与V+V双膨胀扩散模式""扁平去中心化模式"与"社交场域模式"四种模式,并探求对微博舆论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