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冰 《新闻知识》2001,(8):14-15
从事新闻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没有谁敢说没采访过会议的。单是经济方面的会议就有什么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及某一具体部门的行业会议等。采访会议的记者都知道,会议报道既好写,也难写。说好写,是指一般开会的部门或组委会的秘书处大都会给参加会的新闻单位发通稿,或者即使没有通稿,也会发些相关资料,记者要想偷懒,东抄抄西凑凑也能交差。说难写,是指会议报道要想出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什么呢?去的新闻单位多,新闻资源(会议资料、有关人员讲话等)共享,题材上的优势大家都没有,你要不想出些出奇制胜的点子,…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善于讲故事,评论也得讲"抖包袱"。通过说事,顺便把理说清楚了。写的人用心,读的人省力。"要要要"的八股体,为什么没有几个人想要,原因是把"评论"前的"新闻"二字丢掉了。  相似文献   

3.
萌生写这篇文章的念头,乃是由妻子对当地电视台一位新闻播音员的多次称赞所引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当看到这位女播音员播报新闻或主持什么晚会节目时,妻子便会说起她在大街上目睹这位播音员弯腰拣起自己不慎掉在地上的一小片纸屑的事情。说起来,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且又是这么一点“纸屑小事”,可妻子却没有忘记,且每每提起,这不能不令人有所思索,问个“为什么”?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形象问题,说得更具体些,也便是一个新闻人的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4.
报纸的改版,都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自我革新.温州日报在2013年4月实施了新一轮改版,旨在改变办报中有待革新的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少报道不知道要写给谁看、想要表达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新闻信息服务;体现在版面上也是没有重点,不知道要向读者推荐什么,稿件显得零碎,版面也零碎.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经常有年轻记者面临这样的困惑:新闻素材拍回来一大堆,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结构成一条合格的新闻稿件。也有记者不以为然:几百字的新闻稿件有什么难写的?按顺序把它们全部写出来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7.
署名忌扬名     
如果你留意一下南方一家大报评论版的栏目,你会发现在稿件末的署名上有一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比较实在、具体。不那么唬人了,比如说,假如是新闻圈里的人写了评论,无论是什么来头,都是以“媒体人”称之。然而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事。仍以新闻圈里的人写的文章为例,通常是署杂文家、时评家、著名报人、资深编辑、高级编辑、博士等等的。这些称谓无非是想抬高作者的身价而已。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9.
掌握新闻研究的动态,了解某个方面理论研究的前沿,这是写好论文的前提。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尤其是远离编辑部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天不看报(包括电视、广播),就会闷得慌;一段时间不看报,就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媒介给你提供外界的信息,不知道当前在宣传什么,难以选准自己要报道的方向;不知道哪些已经作过报道,哪些还没有作过报道,失去了判别新闻事实价值量的参照系。 论文写作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第四媒体的论文,你起码要粗略了解理论期刊近期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发了些什么,研究已经拓展到了…  相似文献   

10.
一、新闻写作的常识新闻写作绝大多数的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要写什么类型的新闻,有什么要求,这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对刚入门的记者来说,要多看同类型的报纸和  相似文献   

11.
崔琳 《青年记者》2001,(4):40-40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中写道:“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静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相信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同行都有类似的感受。如何将教育人物通讯写活、写新、写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巧选角度,以新抓人巧选新闻角度,是指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角度选取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好与坏、平与奇。一些教育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12.
“某”字不可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主张消灭 新闻报道中的“某”字,说是新闻中往往出现什么某单位、某长、某人,不知道讲的是谁,真是故意吊人胃口,何不讲讲清楚?大有“某”字不除,新闻透明度就没有保证,公众知情权也就无法落实之意。 这个主张痛快倒很痛快,可是恐怕做不到, 首先是法律不允许。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就规定新闻报道必须“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而去年颁行的《预防未…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已有20年基层新闻采写实践的老通讯员,虽然未能写 出多少出类拔萃或影响较大的好新闻,而我有个深刻体会:虽处社会最底层,视野范围十分局限,但必须要有一双较为敏税的“宏观新闻眼”。否则,在如今这番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恐怕就连起码的立足基地也没有。 善把小事放大看 去年春天,我听说滨淮乡新岭村让群众代表公开评议村干部,觉得比较新鲜,并决定乘车前去采访。到了乡里一了解,不单单新岭村一家,全乡27个村都这样。经过由点到面的深入采访,全乡不仅评出了公理,评出了正义,而且还评出了斗志,评出了干劲。按照群众…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上,有些事有宣传价值,却不一定有新闻价值;有些事有新闻价值,却不一定有宣传价值。而我们要写的,是那些既有宣传价值、又有新闻价值的事。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做到恰如其分,也不难,难的是时时要有清醒的头脑,头脑清醒的“出处”就是“讲政治”。我对“讲政治”的理解,首先就是“讲大局”。  相似文献   

15.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发挥其指导作用,就不能孤立地报道某个表面现象,还要介绍产生这个现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的新闻由于背景交代得不清楚,或者没有一定的新闻背景,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说:“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翻开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相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  相似文献   

17.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新闻背景的功能 现在新闻传媒上有部分新闻,受众看了听了不知其所以然,弄不懂,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传播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新闻为求短而不加背景材料:其二、以为自己清楚,别人也一定清楚;其三、以为从前的报道中巳交代过背景而不必再交代;其四、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相互依赖,都不主动加背景;其五、一时情况不明,难度大,找不到有关的背景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在果。”花儿失去提供营养的枝叶,必定是要枯萎的,没有绿叶扶持、映衬的花也谈不上艳丽。新闻报道也是如此。任何一条新…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背景的功能 现在新闻传媒上有部分新闻,受众看了听了不知其所以然,弄不懂,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传播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新闻为求短而不加背景材料;其二,以为自己清楚,别人也一定清楚;其三,以为从前的报道中已交代过背景而不必再交代;其四,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相互依赖,都不主动加背景;其五,一时情况不明,难度大,找不到有关的背景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花儿失去提供营养的枝叶,必定是要枯萎的,没有绿叶扶持、映衬的花也谈不上艳丽。新闻报道也是如此。任何一条新…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获奖作品除了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而自已辛辛苦苦采访了新闻素材,却无从下手,勉强写出稿子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拎出“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恐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何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