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热胀冷缩》(第一册第十课)属观察实验课型。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应从观察开始,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自行实验”、“拟题讨论”等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兴趣。在观察实验、研讨中认识物体(液体、气体、固体)  相似文献   

2.
对“固体热胀冷缩”补充实验的教学设想刘起飞闫永军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自然(五年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的第二部分在课本...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物体的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以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为主,先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煤油、酒精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推想出“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由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主要通过一插图,示范了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学时,我根据教学情况逐步改进这一实验,出现了3次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我在上《热胀冷缩》一课,研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时。感觉到这个实验现象虽然明显,但耗时耗材料。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使之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呢?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来教学这一课。a.实验材料:一块平滑木板,兰陵酒瓶内的圆铝片,一根铁条,两根铁钉,酒...  相似文献   

5.
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热胀冷缩”,我是这样设计实验的:做一支架,安装两节电池,连接好灯  相似文献   

6.
教科版《科学》三(下)第6单元第2课是《热胀冷缩》。教材第一课时设计的实验只是让学生探究液体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缩小。若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开展教学,学生虽然了解了液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受冷后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现象,但也有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水受热后体积膨胀了。就是水多了,重量会增加;受冷后,体积缩小了,就是水少了,重量也会变轻。也就是说,通过围绕“热胀冷缩”这个“具体概念”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热多冷少”和“热重冷轻”的模糊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地处理教材.对实验作了改进,把这节课定位成探究“液体受热或受冷时,体积变化.重量不变”的真正的“热胀冷缩”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物体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主要是运用研究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探究的,教材通过一幅插图,示范了钢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实验操作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做钢球穿环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不适宜分组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完成这一任务。但是规律是从众多的可重复出现的个别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如果只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中观察钢球热胀冷缩的现象,去归纳、抽象出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对学生也没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在证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课文是通过加热铜球能否通过铁圈这一实验得出结论的,我看过许多参考资料,听过其他老师的课,为了证明固体有这一性质,设计的也往往是证明铜片、铁片等金属的实验,我认为只通过金属这一种材料就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点勉强。我在教这一课时,又设计了证明橡胶球有这一性质的实验,为学生的归纳概括多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0.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般都要做铜球穿铁环的实验,如图1所示:做这个实验时,假如铜球加热的火候掌握不好,往往会出现实验失败,而且即使实验成功,也只做了一种材料的热胀冷缩实验,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各种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甚至会让学生误以为只有温度剧烈变化时,物体才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我制作的指针式固体热胀冷缩教具,利用杠杆的多级放大原理,  相似文献   

11.
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的经典实验之一.文中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创新教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该教具具有效率高、现象直观明显、数据严谨、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以结合对实验材料的形态和种类的创新性选择和处理,使得整个探究的数据及现象更加饱满,帮助学生完整归纳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讲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十分明显,学生用肉眼很难观察。教师用书上介绍的铜球通过铜环的实验演示的难度较大,主要是铜环和铜球的制作要求高,不加热能通过,加热后不能通过的尺寸较难把握。一般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很难找到这样的铜球和铜环。鉴于这几个原因,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类似实验,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固体的热胀冷缩”补充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六册)一课,在指导学生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时,教材中只安排了一个验证铜球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规律来说,由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即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显然有些缺乏说服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15.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设计了2个实验,即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实验一)和钢条的热胀冷缩实验(实验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铜与钢等金属受热膨胀、遇冷回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6.
要善于分析     
小学自然第一册第十课重点做了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得出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结论,并把热胀冷缩性质推广到其它液体、固体等方面。 然而,当你按如下步骤进行热胀冷缩的实验时,就会得出相反的以至矛盾的“结论”。 实验器材:玻璃浆瓶一只(下称玻璃瓶);透明细塑料管一根(如蛇胆川贝液吸管);水盆一个;开水、自来水、红墨水若干。  相似文献   

17.
《冷与热》中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是让加热前的铜球套过铁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套过铁环来比较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笔者在操作此『实验中存在固定架的稳定性差,操作时带来不便,同时不能以铜球的一个实验来说明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制作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教具,先用木板搭成一个固定台,固定台上安装一个带有音乐和灯光的电路板(如图一)。接着用两根35厘米左右长的铁棒搭成一个固定架,固定架上固定着可换下铜棒、铁棒、铝棒等可加热的固体,中间留有一张纸条厚度的空隙。使用说明:首先用一张小纸条穿过两个固…  相似文献   

18.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蒸发现象”,认识“水蒸发吸热”等,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想、设计、验证、记录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蒸发的概念,发现蒸发受热的原因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上课时,我首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让学生观察这个“水”字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字,一会儿,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奇的表情,“‘水’字不见了”;“‘水’跑了…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烧杯、烧瓶、毛巾、汽球、玻璃管、透明吸管等,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设计实验,采用多种方法探索气体是否也像液体、固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多种多样,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20.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反冲现象。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在实验材料的设计及方法上作了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材上“喷水反冲”实验,是利用水喷出后的反作用力推动塑料瓶旋转,但在课前的准备实验中发现反冲效果不明显(如图A)。我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