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是对迄今为止已经文本化了的西方文明的一种再审视、再思考和再建构。后现代知识性质的建构是直接立足于对现代知识性质的批判和解构的基础之上的.就其批判和解构的目的而言.既包括对现代知识性质的否定.也包括对后现代知识性质的新阐述。(1)从知识的客观性到文化性。后现代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知识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知识性质的转变作为知识型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从现代科学知识型向后现代文化知识型转变的过程中,对知识普遍性的解构和对知识情境性的强调是现代知识性质向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情境性、价值性、多样性等基本特性。知识的情境性作为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之一,对幼儿园课程有多方面的启示。一、解读知识的情境性通常说来,知识的情境性具有三个特点:知识的情境存在性,知识的情境生成性,知识的情境应用性。知识的情境性的三个特点是彼此相连、难以分割的。为了便于分…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文化思潮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它对包括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及组成部分,实现了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的衍变.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而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建构的关系.文化建构主义开启了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理论观,大大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各个领域,知识的性质也不例外地受到了影响。与现代知识的性质相比,后现代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是立足于对现代知识性质的批判和解构上,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知识观对于现代知识观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这对于我国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均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对知识进行了宏观层面的分析,把知识的性质从原来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转变为知识的文化性、境遇性、价值性。从后现代知识观对知识性质的分类来看知识性质的转变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是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后现代知识型是在对现代教育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理论景观,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与建构者及教育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倾向明显,这在渊源上与知识的性质有关。因为现代知识的基本性质,外语被当成语言工具,教学关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掌握,以培养掌握外语工具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后现代知识的性质解构现代知识的性质,以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来看,外语教学在重视语言知识与技能,注重“制器”的同时,也应重视“育人”。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教师思想:理论图景、批判向度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教师思想既包括后现代主义者对教师的论述,也包括具有后现代思想的教育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教师的反思。后现代思想者主要从知识真理观、主体观以及现代政治权力秩序观这三个向度对现代教师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他们提出的独特的教师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全面、前瞻性地把握当下的教师问题。由于其建立的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后现代教师思想也存在片面性和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台湾戏剧《人间孤儿》植根于台湾人社会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一主体身份的诉求。戏剧运用叙述、拼贴等后现代手法,以及对历史叙述的解构和重构,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观照,试图建构台湾的文化身份。然而,这些解构性极强的形式技巧却以落入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告终,所谓台湾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性质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选择进入课程的课程知识也具有了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属性,并且课程知识的选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在其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对课程知识选择进行社会学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知识状态是跨学科研究转移的基本内核.后现代知识至少在四个方面对跨学科研究产生影响:知识生产过程的情境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向、知识供求模态的转型、知识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跨学科研究定位于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以系科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大学里,仍面临学科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困境.文章提出在后现代知识逻辑下,通过解构学科组织、开放组织边界突破跨学科研究面临的组织困境;以情境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解决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困境;整合文化体系,形成一种世界主义的"交往"文化.  相似文献   

13.
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知识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与当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融合,以其独特的性别关注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不同层面对主流知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其中的男性主义偏见,进而建构了女性主义的知识观。虽然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知识观存在缺陷,但却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审视科学、审视知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无论主观愿望如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人们其实已置身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在后现代语境下,凸显与张扬的是解构中心、消除规范,打破一种维系语言解构、社会现实解构和知识解构的统一性的普遍逻辑的封闭系统。具体到文学研究,后现代语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文化,它为文学的阐释与解说提供了多元的言说空间。本期推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组笔谈,旨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梳理,在多元的阐释空间中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同时也期许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所启发与反省。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对文化性的强调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本文在对语文教育文化本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传承不只是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承,还有文化认识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文化发展,应是一种建构性的发展.语文教育文化性的建构对当今语文教育有着鲜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无论主观愿望如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人们其实已王身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在后现代语境下,凸显与张扬的是解构中心、消除规范,打破一种维系语言解构、社会现实解构和知识解构的统一性的普遍逻辑的封闭系统.具体到文学研究,后现代语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批判理论的后现代文化,它为文学的阐释与解说提供了多元的言说空间.本期推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组笔谈,旨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梳理,在多元的阐释空间中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同时也期许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所启发与反省.  相似文献   

17.
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目标及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导致了目前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学科本位、封闭单一、科学中立等局限。后现代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要求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建构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知识结构目标。其发展途径在于建构后现代知识型主导的知识结构观,完善和创新办学机制以提供教师发展知识目标结构的外部条件,敦促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产学研合作、培训进修等途径发展复合、创新、开放的知识目标结构。  相似文献   

18.
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枇评理论,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化、不可分析性与詹姆逊对后现代文本的深度挖掘形成矛盾,后现代文化中距离的消失与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理论形成矛盾;詹姆逊文化批评是后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想象性把握,对社会矛盾的虚幻解决,这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形成矛盾。企图在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在后现代的碎片与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调和,使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处于理论的建构与自我解构之中。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的思想变革,其理论的起点之一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新知识观的确立。知识的性质从确定性到生成性,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知识的价值从力量到精神。后现代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后现代知识型,后现代知识型渗透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存在着研究缺陷化、来源本位化及定性化的问题,而当代中国处在与后现代社会的交汇点上。后现代社会的性质给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带来了启发,厘清后现代的渊源与知识型的概念,以后现代知识型在课程内容上注重文化性与价值性、在知识增长方式上注重批判性和综合性为借鉴,在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建构中以文化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本土性、以综合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批判性、以价值逻辑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中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发展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