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4-177
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品德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道德内化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分析大学生道德内化缺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增强大学生道德内化实效性的策略,坚持德育服务本质,促进道德内化实现;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内化是指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观念的思维过程。德育内化即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与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觉地追求道德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而且承载着学生德育内化的重任。德育内化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也是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笔者从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视角,对德育内化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道德内化对于建构德育原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揭示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 探讨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职德育重在促使道德内化。个人信念是道德的根本作用方式,道德要求可以内化为个人信念。显性德育是道德内化的主渠道,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自身道德修养是道德内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然而究竟怎样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使道德准则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追求目标,变成学生的个人信念,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财富?这依然是德育的难点,这也是德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梅 《现代教育科学》2005,3(5):13-14,33
道德内化对于建构德育原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揭示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探讨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试论德育过程的内外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实践表明,道德的内外化关系是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环节的内外因素交叉重叠且更为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往往是内化中有外因,外化中有内因。在德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同一因素有时充当两个“角色”的作用。为此,深入探讨德育过程的内外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是德育的要求不能有效内化。所谓德育"内化",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德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过程。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较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直接教育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学生集体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实际上,学生生活在集体中,集体的风气、集体的舆论、集体的活动和交往、集体中的榜样等等,是使道德内化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要想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重视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隐蔽课程相对于正式课程而言 ,对德育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它利用模仿、暗示、感染、从众、认同和内化等方式 ,通过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协调、统一机制 ,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在预设隐蔽课程时必须处理好隐蔽课程与正式课程的关系 ,建设好以校风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一、隐蔽课程对德育的重要意义隐蔽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正式课程而言 ,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构成的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结构型教育影响 ,其中以学校教育中的隐蔽影响因素为主。学校教育情境中的隐蔽课程又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是校际间的个性化区别,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是前提,追求和谐统一、润物无声;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是主线,既有专科课程模式,又要有学科渗透模式,更要贯穿起隐性课程模式;德育文化的建设是关键,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陶冶学生道德情感,内化学生道德行为。师资文化建设是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修养、教师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与精神世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13.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提高德育实效的理性选择。针对当前高校德育现状,需要通过健全校园文化的德育机制,把握高校德育的立足点与特殊性,重视道德学习的有效实施,开辟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近期中央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探寻作为高校德育方略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思想道德领路人的特殊教师群体"德育教师"自身道德的提升路径。针对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各方剖析其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明确自身教育义务,将传统师德观念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并建立与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良心,这才是德育工作者道德建设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青少年道德建构,从道德需要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内驱力,从道德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外驱力,将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创新青少年德育内容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品德心理结构理论,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探讨德育实效性与德育知识理解、情感内化的关系,以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并对知识理解、情感内化和行为外化间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德育实效性受个体对知识理解和情感内化程度的影响显著,且情感内化在知识理解和行为外化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对德育实效性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提高德育实效性,深化德育知识的情感内化,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情感建构;加强德育供给侧改革,教育内容由宏观抽象说教拓展到微观生活实践;建立良性的家校联动机制,保证德育在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在简要分析道德内涵及德育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德育绩效不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顶层设计,两线协同加强养成教育及内化升华,净化校园和社会人文环境,优化"两课"体系和德育方式等增效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德育课程强调"知识德育",偏重于"知"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忽视德性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有必要拓宽视野,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无意识德育契合了德性的培养,开发利用无意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共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德育内化几个问题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虹 《教育探索》2008,3(4):108-109
德育内化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固化为学生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德育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互动的过程,是外部的社会道德规范逐渐为学生所同化的过程。只有弄清德育内化的内涵、德育内化的作用以及德育内化与外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德育内化。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初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为此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活动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内化德育与法治教育知识。笔者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将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探究活动教学在其课堂的实践策略,旨在促进我国初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