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德育内化环境外驱力和德育客体内需性契合度把握,德育内化内容与形式选择、德育"递减效应"掌控三个操作性方面比较中日德育内化过程的差异,为我国德育内化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鉴。具体来说:一是灵活处理德育环境外驱力与德育受体内需性契合度问题;二是德育内化过程必须抓住认知机制和情感机制的合力;三是德育内化过程必须将理论灌输和实践体验结合;四是德育内化工作的实施上注意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外在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品质、再外化为行为的过程,即道德内化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动力,只有合理整合道德内驱力和外动力,找到最优着力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合力",促使个体积极地接受道德信息与道德要求,取得良好的道德内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浅析青少年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青少年的心理困惑来看,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人格障碍导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心理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依据,既是道德教育内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目标。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现实生活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健康修养,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显得越来越综合化和系统化,道德内化在德育中也显得日趋重要。文章以道德内化机制为视角,从道德内化机制体系剖析影响道德内化的因素,并将影响因素与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关联性分析,探讨了内化机制与德育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德育力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关键性问题,能够引导、感召和推动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有影响,是决定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根据德育力的内涵从多方面养成自身的德育力:深化思想认识,形成道德信仰;内化知识经验,培养道德自觉;审慎个人言行,养成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变革发展需要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包括内驱力和外驱力。以往的学校更多依赖于单一的外驱力,学校发展力量不平衡;内驱力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加强培育和利用。学校内驱力形成最关键的就是学校价值观和学校愿景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变革发展需要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包括内驱力和外驱力.以往的学校更多依赖于单一的外驱力.学校发展力量不平衡;内驱力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加强培育和利用.学校内驱力形成最关键的就是学校价值观和学校愿景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黄秀清 《中国德育》2006,1(7):47-50,90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教育为培养公民道德奠定基础。青少年荣辱观教育要尊重青少年主体精神,使德育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内容上应将中华美德的传承性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色相结合;德育方法上应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道德生活的互动性相统一,应综合运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道德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品格、道德修养的活动及过程,也是青少年学习、选择、改造和发展社会道德的过程。青少年道德内化效果最终取决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道德自律精神、内在道德需要等,所以,应当通过确立道德内化主体、培养道德内化能力、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治精神,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道德内化 ,指个体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 ,变为自觉行为的内在力量。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促进大学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强化德育的开放和整体意识 ,积极发挥德育客体的主体作用 ,改进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注意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是高校德育工作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14.
德育效果从根本上说,是德育力的问题。德育力在于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把握实践的力量。在于思想道德实践关系的力量和德育者的教育力。德育力从实践活动的整体分析,可分为社会德育力和学校德育力。由于青少年时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因而提高学校德育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力必须通过德育的专业化方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发掘德育资源,创设德育环境,促进内化道德认知,提高道德判断力四个方面对如何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有效实施英语学科德育进行了理性探究,同时结合教学实例加以具体阐释,并从英语学科德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两个层面反思教学实践,探索提高英语学科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德育需要外铄,但外铄“过犹不及”而导致的外铄失度,对德育内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青少年身上蔓延,外铄过度造成了对青少年的“折磨”,外铄不足又变成了对青少年的放任。正确把握外铄与内化之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外铄失度。第一,以外铄作为内化的起点,以内化作为外铄的目标;第二,以外铄作为内化的基础,以内化去追求对外铄的超越;第三,以外铄确定内化的方向,以内化实现外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因为衡量该项工作的标准 ,不只看老师怎样讲的 ,学生怎样写的 ,怎样说的 ,更要看学生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因此 ,道德教育不仅要研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问题 ,即德育的实效性。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良的生活环境有碍于个体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 ,也会把金钱万能、消费人生的功利价值观一古脑儿地潜移默化到青少年稚嫩的心里 ;德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现实性 ,往往只注重德育的目标 ,却忽视实现目标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18.
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是由多种力量综合的一个系统,包括内部动力(内驱力)和外部动力(外驱力)。在对其现状的分析中,发现远程学习者学习动力存在着如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及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效地激发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习者内部动力的正强化和外部动力的内化,只有使学习者经常找到一种愉快的学业成就感,获得满足,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9.
<正>内化是指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观念的思维过程。德育内化即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与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自觉地追求道德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而且承载着学生德育内化的重任。德育内化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也是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笔者从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视角,对德育内化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4-177
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品德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道德内化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分析大学生道德内化缺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增强大学生道德内化实效性的策略,坚持德育服务本质,促进道德内化实现;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