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道德权威是一种教师通过道德指令施加于学生并为学生自觉遵循的作用力。由于学生总是具有一种反抗遵循的可能性,所以存在一个道德权威的证成问题。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具有一个实践推理的双重结构:其一是基础理由,它成为学生履行指令所规定义务的道德依据;其二是条件理由,它使学生具有遵循教师指令的规范必要性。就基础理由来说,由于道德指令反映了两类具有不同道德性质的道德善,所以据此可以将教师道德权威分为效果论权威与非效果论权威两种类型。就条件理由来说,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要求教师同时拥有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品格这两种德性。就它的德育意义来说,教师道德权威有利于发挥道德教导、道德氛围以及教师道德人格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3.
生态体验是学校实施生态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生态体验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增长生态道德知识、丰富生态道德情感,锻炼生态道德意志,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实施生态德育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戬  古春梅 《教育探索》2011,(10):135-136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受传统知性德育观的影响,把道德知识的获得当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将道德减化为道德知识或对道德的认识,所以德育效果不佳.学生的道德学习是学生对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接受与建构,它以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为核心.据此,学校的德育在内容上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使学生能将道德知识加以内化;在方式上应引入活动体验模...  相似文献   

5.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黑爱磊 《考试周刊》2012,(67):153-15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是育人的德育工作者。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说教的形式效果往往不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8.
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叙事德育有助于道德教育回归自由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即增进学生对道德、对人和生命的理解;叙事德育通过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能够训练学生换位思考的道德思维品质;叙事德育通过形成积极的道德舆论而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其过程中体现出的宽容、民主、平等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会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0.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功效,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多元评价模式是提升学科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基于学科的德育目标,创设多元评价模式,进而明确学生德育方面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最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低效一直困扰着教育。德育的低效是人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单向度思维方式造成的。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只承认学校对学生美德的塑造,忽视社会的德育功能。这造成了德育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解构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师生“道德主体”的生成性,强调道德范畴与社会变化和道德培养与现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的独立批判对德性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批判力的形成,是个体提升自我的道德教育水平,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道德品质的自觉性前提.然而在我们的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其结果引起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失落,德育的导向作用被削弱,个体的道德智慧难以生长.长期以来,文化传统中权威至上的思维模式、泛政治化的德育学科设置、教师责任意识的薄弱和专业化素质不足等因素,造成了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从当前现实的实际需要,大学德育应该明确道德批判力培养的意义,创设有利于道德批判力形成的育德环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成熟的道德批判力,从而能够正确地去应对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教育目标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教书育人,培养出好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甚至是高分低德的人才。可见,学生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新的德育方式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多元化的校园的现状下,我认为德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在语文课堂上促进道德发展。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何谓道德判断力?我认为它是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的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备受挑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一个人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发展征程中持之以恒,不断前行。道德发展需要长跑,学生的道德习惯只能在道德长跑中提升与养成。笔者以为,借鉴体育领域长跑运动的竞赛方式,施行道德长跑。以道德长跑规程的制定进一步构建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学生道德长跑的过程彰显学生道德目标达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的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备受挑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18.
学生自己的言行不一致,对己和对人的要求不一致,校内和校外表现不一致等现象与德育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不无关系.教师要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的特点,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源泉,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丰富的地方本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平台。近几年,我校充分利用本土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习惯,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继而内化为自身素质,收到良好效果。1.心灵碰撞,催生感动。本土德育能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形象化,使德育内容由空洞变为充实、由陈旧变为鲜活、由死板变为生动,能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场景入手,触及灵魂,催生感动。在井陉县,"好人韩金贵"的事迹有  相似文献   

20.
师德的力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与未来人才的质量。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学校培养学生要知识与能力并举,智育与德育并重,只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养成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力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