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语文”首先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是借助言语的诗意,领悟、成全、造就人生、人类的诗意.终极目的是指向诗意的人生,人类文化、精神的薪火永续。“诗意语文”有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诗意语文的实施策略是:文化底蕴,堆积语文教师“诗意化”;生命对话,熔铸语文课堂诗意化;文本细读,走向语文教材诗意化;点亮诗心,唤醒教学主体诗意化。  相似文献   

2.
人是情感动物,其生命发展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统一的活动。诗意情感具有赋予自然以平等的情怀、赋予人类社会以审美的观照、赋予自我生命成长以积极的动力等教育价值。语文教学在强化理性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熏陶学生的诗意情感。其熏陶的策略在于:营造诗意情感场,滋润学生的心田;设置诗意情境,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多元主体真诚对话,触摸字里行间的涟漪。  相似文献   

3.
言语实践,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指向语文课程的本体特质,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更指向诗意的言语人生。其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内容甄选,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实践路径,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站在了语文的本体立场上,观照言语生命的蓬勃成长,是自赎,更是新生。  相似文献   

4.
论陶渊明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生命智慧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生命观下自我心灵世界的救赎,这可从“飞鸟意象与诗意回归”和“饮酒意趣下的渐近自然”等方面获得解释。而最重要的是方法论上,陶渊明为了拯救自我苦难焦灼的人生,采取了具有心灵疗救意味的求索探寻,即安时处顺、审美自足信念的思考;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定位;躬耕陇亩、自耕自资生活方式的选择。所有这一切最终使得陶渊明成为了一个人生的智者。  相似文献   

5.
当代著名的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主张是“诗意语文、诗意教育、诗意人生。”诗意语文就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会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王崧舟老师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他倡导的"诗意语文",在小语界形成了一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他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用诗意语文谱写了他独特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7.
从时代背景上看,中国的“写意人生”产生于农耕社会之后的封建文明时期;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它们共同的地方是走向大自然。从哲学基础上看,“写意人生”以道教和禅宗为哲学基础;“诗意栖居”则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价值取向上看,“写意人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向往的惬意生存方式。“诗意栖居”则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诗意语文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滋润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它丰富多彩,各具风姿,韵味  相似文献   

9.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道家诗意人生理想所呈现的生命观、人格精神与人生境界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珍视生命、关注人生、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等均具有很好的启发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诗意语文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滋润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它丰富多彩,各具风姿,韵味独特,各擅其妙。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还要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文字向心灵拓展,让生命与诗意结伴同行。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这种充满诗意的生命化教育,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审美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诗意是生命和谐的维生素;人的生命是知、情、意的统一,美通过艺术与诗意笼罩、覆盖着人生;发掘人生的诗意是人在自然恩赐和社会修炼中所锻铸的特有的功能,诗意的栖居是人所能选择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中哲西圣们的执意追求;我们应当创造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职业生活的文明化,精神生活的诗意化以应对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3.
张叶英 《文教资料》2008,(4):120-121
语文教师应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诗意的教师.教学语文时,应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与情感熏陶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精神洗涤、提高审美情趣,通过领略诗意美、享受诗意美、创造诗意美,为今后的生活注入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张利伟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25-126,93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涵丰富,其对"诗意"的追求体现在六个方面:核心和灵魂在于"情";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智慧的生发;巧妙设置情境,在对话中激发学生切身体验;徜徉语言之中,充分解读文本;关注语文的整体性,开发语文意识;关怀生命,追求诗意人生。在课堂上体现出审美性、探究性、儿童化、生活化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 做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 语文教师的诗意应表现为诗意的阅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率性而潇洒。对人生、对世事、对自我,有一份随心所欲的畅想,有一份深有同感的慨叹,有一份了然于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以“诗意”和“画境”为审美内涵,创造出富有现代生命活力的美感充盈的现代美文。“诗意”、“画境”、“理趣”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的审美境界,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形成朱自清散文的美学追求、精神追求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人的言语动力寓于“言语生命”“诗意生命”之中,其心理根源是想象力、游戏精神。 想象力本是人的生命的特征和智慧的象征,是植根于人的生命基因、生命结构之中的。就跟一棵树只要伸出了胚芽,无须教它怎样成长自然就会抽枝长叶一样。从认知的层面看,想象力与儿童思维特点有极大的关系;从精神的层面看,则同样与儿童期的审美感知和“游戏”有关。游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对自身精神发育的一种成全方式,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首先是对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养护。  相似文献   

18.
“诗意语文”是当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奇葩,其精神、其思想、其特点弥足珍贵,值得不断交流、反思、修正和提升。“诗意语文”的领军人物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所以很有必要对“诗意语文”进行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审视、文学艺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家园”,语文不仅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它充盈的主体情感和人生体验为学生构建了“诗意栖居”的世界。语文是一门精彩的艺术,它看似无声的语言却能激起澎湃的浪花,流淌着诗一样的意境。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语文与诗水乳交融,“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口积月累,潜移默化,滋润心灵,积淀文化,语文就会折射出人性的魅力,流放出生命的光彩。一、在精彩的表演中感受一份情感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艺术化”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从而普及精神关照。二者虽在具体时空上各具特色,但带终极关怀色彩的人本精神使它们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均有其存在的完全合理性。我们同时思考“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源于我们对理想美和现实关的双重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