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我不赞成把书评过度理性化,对其提出过高要求。简单地说,它也不过是一个交流渠道。不好的书,没必要去理它,大家都不去理它,它自然就湮没在书的海洋里了,书评作者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它身上。批评一个很差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潮内潮外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了一些系列书和《中国文学大辞典》。“系列”和词典好像是当前出版界的潮流。它所出的系列中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著作,这是特色。是否可以比描述性的重资料的书前进一步,作各种“解说”?不是下定论,只供参考。书评中也需要有“解说”,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读或者不去读,以及怎么读和评价。例如这家出版社的《塑造现代文明的110本书》。这可以说本身是一个系列,也是一连串的书评,实际上是这位美国作者的观  相似文献   

3.
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是书评发展的三个自然阶段和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它的逻辑阶段和逻辑形态。我们称之为书评的三元,也即书评的三种基本形态。书评三元是书评运动的一个体系。书评三元组成了运动着的书评的全部运动,揭示了书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大致划分了书评研究的基本范畴,构成书  相似文献   

4.
书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艺书评尤为发达,众多的诗话便是有力的说明。但是书评理论很薄弱,书评缺乏理论指导,所评之书不广泛,不系统,散论居多,随意性很大。书评无人说它是一门专门学问。可以说书评在人们眼里尚不成学。近些年来,书  相似文献   

5.
吴平  徐振云 《出版广角》2014,(13):12-15
正现在书评的商业性逐渐增强,书评的批判性越来越弱。一部分书评或为书籍做广告,或为出版社做宣传。对书籍之不足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甚至过分夸大好的一面,对书的缺陷视而不见,不仅易误导读者,还让读书人失去了对它的信赖感。2013年,上海国际文学周"书评时代"主题论坛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作家、书评家,就书评的作用、书评的写作、信息时代与书评的未来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与会者剖析了当代书评的现状,指出其"无原则吹捧"与"一边倒"制约了书评的发展,导致书评可信度不高。这种对书  相似文献   

6.
写了很长时间的书评,我也略有心得,书评要有质量,就要弄清楚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不是说有了这个基础书评一定是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它书评一定是失败的.《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一书似乎在挑战我,书中以多个主题在岔开我的思维线路,我常常看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7.
畅销书也可以评,所有的好书,被读者关注的书,都可以做书评。只是现在,恭维的、吹捧的书评比较多,读者不爱看,讲真话的书评难找了。  相似文献   

8.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现代书话源于古代的藏书题跋和读书笔记,并由此生发、衍变而成。在读书界,所有藏书爱书者没有不喜欢读书话的,但关于书话这种文体的界定却比较困难。它是一种散文,但不像狭义上的现代散文;它可以说是一种小品文,也有现代杂文的意思;它和书评难以分家,又与书目书序书跋沾亲带故。它可以归于文学范围内,也可列入版本目录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书评自有书评的威力,书话则有书话的魅力,两者的境界应是不很相同的。前者《书评研究》栏的作者们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于我则可以暂且搁下不谈,关于“书话”我倒很愿在此泼墨了。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为“书评”和“书话”这两种文体作一科学的界定,那么,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还想挽回已经堕落的恶名,抖擞精神,再作冯妇,先要做的,便是肯于作难。书评是个老话头,不过再次说它,却当然不是滑头,因为不论是书评还是说到书评,都不是耍滑头可以做到的事情。一书评的前提自然是书,虽然有了若干介质的文字载体,但白纸黑字,仍然是主流,甚至其他介质上的东西,也免不了到这边打圆场,主流就是主流嘛,即便我们习惯做参照系的洋人电不例外,于是,除了再次为我们的四大发明平添自豪底气之外,讨论也不必旁骛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有政治家、文艺评论家等各种各样的专业评论家,但却似乎既无书评家,也无专业的书评者。这说明书评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出版大国来说,实在是很不相称。书评是如此,书评学就更不必谈了。有人可能不同意我这种评估。现在不是有了不止一两家以书评为主的杂志报纸了吗?不少省(市)不都出版了一册册厚厚的《××省(市)图书评论集》之类的书吗?是的,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但距书评乃至书  相似文献   

13.
鉴赏艺术·思想书评的方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技术性门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也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企图超越陈陈相同的一套方法,“更上一层楼。这是一种可贵的追求。书评学研究书评的艺术,并非只为满足人们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提高书评质量、提高书评品位、扩大书评影响的需要。书评要对书进行判断,还要论证这个判断的正确,它实际是一种创作,任何创作艺术是不可缺少的。对书评来说也是如此,没有艺术,就没有书评——至少,没有高质量的书评。  相似文献   

14.
(一) 现代书评是在发展的,它的涵盖面向着读书笔记、书人书话、访问谈话等内容扩大。不过,书评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有见解的评论与有价值的书史。 (二) 书评文体的散文化倾向日益明显。但是,书评散文化的目标是要议论与文采相结合、哲理与文采相结合、审美欣赏与文采相结会。 (三) 评论一本图书,书评家要首先理解图书作者的创作构  相似文献   

15.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6.
书评作者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一样的,各有其“情”(情感)与“理”(理性)。在书评实践中,他们的“情”与“理”也各有其作用。 书评作者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对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快的情绪,多方搜集其优点,予以赞扬;反之,对自己所厌恶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主观感觉,不由自主地多方挖掘其缺点和问题,予以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书评作者的情感活动对书评的影响、制约和支配的结果。书评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他们撰写书评的内驱力。他们一旦感到某一篇作品能扣动自己的心弦,与之形成共鸣时,就会激动不己,浮想联翩,若不命笔,就不肯罢休。  相似文献   

17.
吴道弘编审的随笔<书旅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有<我的<书评例话>>一文,其中解释<书评例话>一书的取名缘由道:"是因为书中'例话'部分是一组系列文章,内容比较系统,叙述也较简明,有例有论,就以它代表本书了."  相似文献   

18.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19.
这个题目比较大。它涉及书评与一般社会心理、读者心理以及出版工作者、作者心理诸方面之间的关系。就我国目前的书评来说,尚未造成读者或社会心理难以承受的状况,犹如物价之于消费者那样。读者一般地是对书评不满足,不过瘾。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书评的一般化,缺少锋芒和针砭力。说到此点,当然就使人联想到批评性的书评。而这就涉及到书的作者和出版者的心理承受力的问题。本文所谈的仅仅局限于此。  相似文献   

20.
友人们往往好奇地问我,美国每年所出新书数目既这么多,书评家究竟怎样挑选新书作评论?书评杂志编辑又怎样邀约某个作家写书评?读书虽然是职业书评家与职业编辑之所好,他们所最伤脑筋的便是每日邮差所带来书籍邮包的众多.新书高高堆积,来不及打发.每一书局通常都备有一个详细名单,列出全国各地凡有书评栏的刊物与编辑的名字.这个名单里也包括著名评论家的地址.一有新书出版,书局就按照它的性质内容,寄与各有关的杂志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