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河北省现行教材中,关于《风的形成》实验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风的形成实验箱”(如图1)。在实验箱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让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1.实验操作不够方便;2.用蜡烛作热源,热量不够,温差太小,蚊香烟的流动路线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用什么实验装置验证“蜡烛燃烧发出的热 量使空气流动成风”呢?我在教学中发现,蜡烛 燃烧发出的热量很小,因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 很微弱。教材中用纸蛇来检测这种风,并要使 纸蛇转动起来,实在有些勉为其难。首先,用厚 重一些的纸剪成的纸蛇,风力不易吹动;用轻软 一些的纸剪成的纸蛇,放到蜡烛火焰上方,纸蛇 可能会立即变形。其次,在实验时,让纸蛇远离  相似文献   

3.
风雨、雷电、日食、月食、雾、露、霜、虹等自然现象,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把这些自然现象用人工的办法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道风景。a.风。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扇扇子能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空气的振动也可得到阵风。用一个一次性塑料口杯,用透明薄膜把杯口封起来,在杯底打一小孔,然后,让小孔对准点燃的蜡烛,用指头弹动薄膜,薄膜振动带动空气振动,形成气流,产生风,可“吹”熄燃着的蜡烛。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风的形成,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空气这种介质可传声。b.雷电。当带正负电荷…  相似文献   

4.
两则实验的改进秭归县香溪中学郑坤(443601)一、平面镜成像教科书上介绍的方法是教师用点燃的蜡烛做演示实验。但两支蜡烛的长短、烛焰的形状很难保证相同,因此在实验时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就很难完全重合。特别是在有风的时侯就更难重合。...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九册《风》一文的实验箱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 :一是蜡烛火焰将小木箱上烤着很容易将纸质的烟筒烤糊着火。从安全因素考虑 ,不利于学生分组实验的进行 ;二是若只让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演示 ,那么离讲台较远的学生又看不清蚊烟的路径 ,实验效果差。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 ,我对原实验箱以及实验过程做了一些改进 ,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直观地理解风的形成。改进后的小实验箱的制作方法是 :1 原实验箱的大小不变 ;2 将原放蜡烛的地方改装成一个灯座 ,装上一支60瓦的灯泡 ,电线从箱后穿出 ;3 在原烟筒处上口端装上一个纸风…  相似文献   

6.
流动的空气     
树叶飘摇,红旗招展,沙飞石走,是谁使它们动起来了?是风,是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自己动手制造风扇子、书本、电风扇,你能用它们制造风吗?一定能。用蜡烛也能制造风,信不信?大胆质疑:不信。蜡烛怎么可能制造风?指点迷津:动手试一试,不就明白了!找一个箱子,放入一支蜡烛(如下图)。纸  相似文献   

7.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中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如图所示。这个实验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在木匣内的蜡烛未点燃时,檀香的烟是竖直向上升的(无风),在匣内蜡烛点燃时,檀香的烟从小洞里钻进匣内,从蜡烛上方的烟囱里升上去(风把香烟吹进...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先做了课本上第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蜡烛慢慢熄灭),然后当我提出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慢慢熄灭时,学生却七嘴八舌,有的说空气烧完了,有的说杯中还有空气,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形成认识矛盾后,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即:将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染红的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蜡烛还是慢慢熄灭,但是红水上去了一截。当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蜡烛会慢慢熄灭?杯中的空气用完了吗?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利用实验这个杠杆 ,教师大胆放手 ,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动手 ,善于归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自然教学中探索出了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授《燃烧与灭火》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然后提出问题 :要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方法很多 ,但为什么用嘴吹会使蜡烛熄灭 ?杯子盖住蜡烛熄灭 ?用扇子扇蜡烛熄灭 ?用剪刀剪掉烛芯会熄灭 ?让学生分小组边实验边讨论边记录 ,解释提出的问题。他们发现 ,用杯子盖住燃烧的蜡烛 ,蜡烛是慢慢的熄灭的 ,联想到《空气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中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如图所示.这个实验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在木匣内的蜡烛未点燃时,檀香的烟是竖直向上升的(无风),在匣内蜡烛点燃时,檀香的烟从小洞里钻进匣内,从蜡烛上方的烟囱里升上去(风把香烟吹进了匣内).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课本第九册《热空气》一课实验1,要求学生把纸剪成螺旋状纸蛇,用线悬挂起来,下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发生的现象,从而归纳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因而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结论。如果按课本上的图示(如图1)进行操作,实验既难成功,又不科学。原因是:①点燃蜡烛前,很难让悬挂着的纸蛇静止不动,因为虽然室外的风大部分被关闭的门窗挡住了,但仍有风从门窗缝钻进来,而且60多个学生在室内的活动以及呼吸等也会造成室内空气流动形成微风,从而使纸蛇难以处于静止状态。②即使大家停止一切活动,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村小学的自然实验设备普遍较差,就是城市小学,实验仪器配备也不尽齐全,让学生动手实验,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要提倡教师或学生自己制作教具。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多做教具,多做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用简易器材制教具做实验在教学《空气流动形成风》时,为了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我们事前做了一个长方形木匣(木匣的一端开一个圆形小孔。木匣的一侧装上玻璃,使其能灵活抽出,推进。再在木匣的上部一侧开一与灯罩底部大小相同的孔。)并准备一个煤油灯罩,一支蜡烛,一个纸做小风车和一根蚊烟香。实验时,先点燃蜡烛于灯罩下面,推进玻璃,将小风车放置灯罩口,会看见小风轮不停地旋转起来。点燃蚊烟香,放在木匣一端的小孔处,可见蚊香烟雾进入木匣里。这是因为蜡烛燃烧的时候,木匣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变  相似文献   

13.
许多版本教材中都编排有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我们对它作了改进,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可以让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都能动一动手,经历一下实验的过程,感悟一下风的存在。材料:1.5升塑料空瓶、玻璃管、蜡烛、线香、小夹子、狭长的纸条、火柴等(如图1、2)。制作方法:1.用刻刀将1.5升塑料瓶裁成三个部分,从瓶口向下大约1.5cm,从瓶子底部向上约7.5cm留上、下两个部分备用。2.把玻璃管的一端用酒精灯烤一下,然后用它在距离瓶子底5cm的地方烫一个圆孔,并趁热插入玻璃管直至冷却。3.在瓶子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两个小纸条,小纸条可以用有一定硬度的彩纸做,…  相似文献   

14.
“空气的流动”是人教版小学自然课中《大气流动成风》一课的前一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习惯于指导学生做一些规定的实验(如:用一个罐子罩在蜡烛上,然后用小纸条去接近罐子的上方和下面)通过观察,发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的现象,并概括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这样的教学活动,总令人感到欠缺些什么。新课标中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一、做一个纸蛇在课前,我指导学生每人做一个纸蛇(把一张纸从四周往中心剪出…  相似文献   

15.
一、树立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者要有崭新的教育观念,实验教学也需要有新的观念。如果用新的观念来处理小学自然教材中的实验,给学生提供更新更多的实验思路,无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平常的实验教学,大多依据课本的实验规则完成,如果能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采取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路,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上《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一概念,我除了演示书本上的实验以外,还从全新的角度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煤油灯罩里面的一侧放一根小小的蜡烛,然后在灯罩的中间放一块“T”形纸片,把灯罩里面上半部分分成两半,然后点燃蜡烛,  相似文献   

16.
“铁的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铁》的重点内容,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一节内容,做好演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各实验的颜色变化,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实验一氢氧化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1.实验主要仪器①培养皿(中间用蜡烛分隔成两部分),②投影仪。2.操作①将培养皿放在投影仪上,调好投影仪焦距,将影像投放在屏幕上。②取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约1mL装在培养皿右边,氯化铁溶液约1mL装在培养皿左边,使之形成一薄层。③用胶头滴管取氢氧化钠溶液数滴于氯化铁溶液中(即培养皿的左边),注意…  相似文献   

17.
李建平 《湖北教育》2002,(19):11-11
这是湖北石首市实验小学的一节自然科学课,“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提出后,李绍斌老师让学生用口吹一吹,用书本煽一煽,让学生跑一跑,来感受人为的风;用冷热空气对流实验箱来模拟风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各地自然气温的差别,来认识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是流动的空气。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很多人用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10册中第5课《空气的成分》,就用了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1.提出问题:点燃的蜡烛,用杯子盖上,蜡烛慢慢熄灭,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是本课的引入。 2.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本课用分组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第一部分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水盆中点燃一蜡烛,将一空气瓶或杯子倒盖在蜡烛上。不久,蜡烛熄灭,而水走进了空气瓶内,水量约占全气瓶的一成(10%)多。  相似文献   

19.
[案例] 这是湖北石首市实验小学的一节自然科学课。“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提出后,老师让学生用口吹一吹、用书本煽—煽,让学生跑一跑,来感受人为的风;用冷热空气对流试验箱来模拟风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各地自然气温的差别,来认识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是流  相似文献   

20.
水火偏相容     
我能让火在水中燃烧,你相信么?要不要学一招,让你的小伙伴们“大跌眼镜”呢?实验步骤:实验材料:一个碗、一支蜡烛、火柴、水。1.把蜡烛的底部用火稍微烧一下,迅速把它按在碗底,使它和碗牢牢地粘住(注意:一定要让蜡烛“站直”)。(图1)2.向碗里倒入一些冷水,使水平面刚好达到蜡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