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们这个社会变迁异常迅猛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发生在亲子之间的这一切变化确实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毫不留情地“颠覆”了几千年形成的“父为子纲”的亲子关系,将我们社会中原本的教化者和被教化者的关系整个倒了个个儿。我们知道,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就文化传承的方向而言,总是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与此相应,在家庭内部,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物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过程中的“父为子…  相似文献   

2.
一、从“反哺教育”到“互哺教育”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处于“前喻”社会(即前辈教导后辈),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顺向传递。与此相应,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通常是以代际传递为特征,也就是作为知识主体的父代将知识“哺育”子代。在这节,父代总是扮演教化者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父代对于子代具有绝对性的知识权威地位,体现了双方在教育上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单向的“父为子纲”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文化反哺”现象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人在对“文化反哺”现象生存的广阔社会背景、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发出了“向孩子学习”的呼声。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与父母代群在文化认知方面的代际差异及中华文化反哺情况。在当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与父母代群存在代际差异,表现在认知途径和认知方式两个方面。东南亚华裔留学生对父母代群存在同质性的中华文化反哺现象,不受父母代群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收入和居住地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华裔代际间的文化反哺,意味着家庭互动模式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的转型。这种良性双向沟通模式与华裔代际之间的亲子关系相互促进,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反哺效果。同时,在文化反哺的过程中,亲子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推动了新型华裔代际传播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陈苏 《江苏高教》2020,(11):100-103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传播模式变革,已深刻引发了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化,不断改造与重塑着中国家庭。文章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代际文化反哺,将人置于媒介技术营建的环境之中,探讨新媒体环境中推动代际文化反哺的因素、特点以及代际反哺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的影响,挖掘高校学生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6.
一、从“反哺教育”到“互哺教育”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处于“前喻”社会(即前辈教导后辈),社会文化传承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顺向传递。与此相应,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通常是以代际传递为特征,也就是作为知识主体的父代将知识“哺育”子代。在这里,父代总是扮演教化者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父代对于子代具有绝对性的知识权威地位,体现了双方在教育上的不平等性。但在网络时代,子代凭借他们在网络媒介的优势,拥有了丰富知识,同时获得宽广的视野和自由的思想。由于子代在网络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  相似文献   

7.
杨雅  苏芳 《中华家教》2022,(1):25-32
媒介为我们认知外部世界的图景搭建了桥梁,而技术赋权也使得家庭媒介使用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社会的面貌.家庭是贯穿我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和重要传播场域,是代际沟通的关键场景,也是媒介技术驯化的重要情境.在后喻文化时代,子代开始向亲代进行数字反哺,共同增强家庭传播中的代际沟通效果.这不仅成为家庭传播中的新现象,也给代际沟通带来新的挑...  相似文献   

8.
家庭文化反哺能弱化亲子代沟,增进亲子感情沟通,实现家庭融合。长辈从子代那里获得先进的观念与技术,增强了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生存的能力。无论是身为亲代的父母,还是身为子代的青少年,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变革的当下,都非常有必要正视"家庭文化反哺"现象,更有必要把"反哺"荣耀接力下去。  相似文献   

9.
教育反哺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反哺是子代向亲代传递知识、进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反哺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多元、内容弥散、方法隐蔽、效果滞后是当今教育反哺的主要特征。教育反哺颠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从结构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意义。认识反哺、调整正哺、走向互哺,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传统纵向传递式的代际关系受到了猛烈冲击,网络使文化传递方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反哺"现状和"文化反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寻求一种符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育领域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一代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成了“信息的富者”,取得了对父代进行“反哺”的话语权,使得父代与子代相互学习成为可能,在父代与子代之间形成了“互喻”文化现象,对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对抗型的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育领域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一代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成了“信息的富者”,取得了对父代进行“反哺”的话语权,使得父代与子代相互学习成为可能,在父代与子代之间彤成了“互喻”文化现象,对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对抗型的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型数字社会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成长于网络文化下的未成年人容易凭借新技术的掌握获得“反哺”能力,实现逆向社会化,从而在代际沟通中摆脱单一的从属地位。新时代,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呼之欲出。其中,家长的自我训练和自身网络素养水平的提升必不可少。本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中小学生家长为目标群体,在宁波X社区开展小组介入实务,旨在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使其更有能力引导和保护子代,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弥合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数字代沟”,促进数字时代亲子共同成长的新型亲子关系,这既是社会工作介入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索,也是提高网络育人能力、促进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王大春  高军 《成人教育》2013,33(1):115-116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文化反哺既是青年社会化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今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转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它一方面它能够提高网络时代成年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青年的自信、创新和独立,促进家庭和睦、减少代际摩擦,推进青年的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平等与民主等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作为新型的文化传承模式,它与传统青年社会化模式下的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冲突,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万晖  孟繁  吕伴 《华章》2009,(10)
在当代疾速的文化变迁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得以出现并且得到发展."文化反哺"是一种反向社会化过程.它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模式."文化反哺"的主体是青年人群,这样的一种文化传输模式对传统文化发展和继承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基于这样一个背景,通过对"文化反哺"特点及其作用进行分析思考,从其激励功能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化反哺”是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这个物质生产高度繁荣、社会急剧变迁时代的独有现象。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在代际所呈现的关系与方式之一:反向传递模式,势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重大的挑战和冲击。对于这种历史的必然现象,家庭和学校教育该以怎样的态度和策略来面对呢?  相似文献   

17.
摘要:“文化反哺”是当今多元社会中形成的一种逆向文化传承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们对“文化反哺”现象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重要启示。“文化反哺”能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观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冲击,代际现象的加剧,是导致文化反哺现象产生的原因,认识文化反哺的作用,认识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强化学生认同,构建一种动态、开放、多元、互动的学校文化,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廑 《语文学习》2010,(7):40-4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反哺"现象越来越普遍,青年"文化反哺"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传承方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首先对"文化反哺"现象作了简要介绍,然后在分析青年"文化反哺"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年"文化反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