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最后以双方的和解画上了句号,但这次事件是否就真的尘埃落定了,我看也未必。在这次事件中,最初是媒体手握“社会公器”的尚方宝剑与富士康公司就“血汗工人”问题进行的较量,后来演变成因富士康公司认为《第一财经日报》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姜雷 《青年记者》2006,(24):38-39
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记调查,章经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关注。2006年7月3日,富士康认为该报道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向深圳市中院提出诉讼。7月17日,记王佑和翁宝收到了法院冻结其资产的通知书。8月25日,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索赔3000万元,并申清冻结了被诉记的个人财产。8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声明,对鸿富锦公司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查封记个人财产“表示强烈谴责”。8月30日晚,富士康将诉讼标的降为1元,相关记财产被解冻,同时将《第一财经日报》列为被告。9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组建律师团应对富士康诉讼。2006年9月3日18点10分,《第一财经日报社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声明》出现在《第一财经日报》网站上。双方在“相互致歉、相互致敬”之后,富士康撤销了对“一财”的诉讼。至此,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官司就这样戏剧性地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3.
孟建  钱海红 《新闻记者》2006,(10):39-41
前些日子,陡然而起的“富士康”案又倏尔平息。“富士康”案的基本情况是:国内媒体《第一财经日报》于2006年6月15日和22日分别刊发了两篇报道,反映的是富士康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7月3日.与此报道有关的台资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在深圳以名誉侵权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两名记者提出总额3000万元的索赔,并要求法院查封两记者的个人财产。8月30日,富士康集团决定把对《第一财经日报》两住编采人员的索赔额降为1元人民币,并追加《第一财经日报》社为被告。9月3日,富士康与《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联合声明,以和解的方式解决了这场诉讼纠纷。此案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刊为此发表一组文章,从公关危机的处理、法律视角的点评和呼吁构建和谐传播环境三个方面来讨论此案,以见社会各界的反应和此案的意义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6,(5):108-109
事件始末富士康将记者告上法庭并提出天价索赔因不满一篇员工“超时加班”的报道,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鸿富锦),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提出高达人民币3000万元的索赔,并已要求相关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者的个人财产。(鸿富锦为富士康全资子公司,富士康又是台湾鸿海集团子公司。)《第一财经日报》发函谴责富士康《第一财经日报》8月28日下午向富士康公司发函称“记者报道属于职务行为,报社将动用资源支持两人全力应对诉讼”。《第…  相似文献   

6.
陈力丹  汪露 《新闻界》2006,(5):9-11
最近发生的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案在传媒业界和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也成为业界和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舆论监督与企业的危机公关——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案引发的思考》一文,通过对这一事件所透露出来的舆论监督新动向的观察和思考,重新探讨了舆论监督的职业规范问题,并提出了在舆论监督中应对被监督者危机公关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一、舆论监督引发名誉权诉讼2006年6月15日和22日,由于《第一财经日报》刊发了记者王佑采写的两篇报道《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富士康离职女工:连续作业12小时已是家常便饭》,揭露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工厂普遍存在工人“超时加班”问题。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其存在工人超时加班等  相似文献   

8.
从富士康一案看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艳锋 《新闻窗》2007,(3):19-20
从2006年8月28日到9月4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再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经媒体报道后,这起天价索赔案迅速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以至成为全国性的焦点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又一个年度的中国记者节来到了。大凡在这个庄严的时节,新闻界的朋友们都要重温新闻记者的使命,国人也会再次体悟新闻舆论的力量。今年记者节前的几个月,发生了一件令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刻骨铭心的事件:富士康公司诉记者案。事件的经过和缘由是: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记者王佑采写的题为《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调查报道,一个星期后,该报再次推出后续报道。富士康公司据此于7月3日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一份民事诉状,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将记者以及《第一财经日报》编委翁宝列为被告,要求“依法追究被告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0.
沈正赋 《今传媒》2006,(11):9-11
每当人们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它的外部环境因素,诸如法律保护缺失、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给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造成干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淡化了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闻媒体在“富士康诉记者案”中的前后表现,对其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一、研究缘起:记者遭天价索赔案始末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以一名化名为陈峰的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口述实录形式,报道台湾首富…  相似文献   

11.
韩永 《新闻窗》2006,(6):30-31
富士康科技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及两位记者侵权案以双方和解、互致歉意的结局收场,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之处在于富士康刚开始气势汹汹、大有不拿下此案誓不罢休之态势,不曾想态度转化如此之快;说它合乎情理是因为在网上民意一浪高过一浪的谴责声中,以人气与商誉来维持和扩大销售额的富士康公司认识到。再坚持下去,即便自己赢得了官司,却失去了人心,而后者对于自己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赢得这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12.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6,(19):72-72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再到双方“互致敬意”和“互致歉意”,历时110小时,戏剧性结局令人拍案惊奇。落幕回头看,其间发生的一切“作为与不作为”值得掩卷反思。此案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针对记者个人30  相似文献   

13.
陈强 《新闻传播》2007,(11):36-38
2006年的夏天,传媒人最关注的一个话题莫过于“富士康天价索赔案”。事情缘起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了记者王佑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以下简称《富》文),披露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m)深圳基地(即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员工超时加班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4.
亦杰 《今传媒》2006,(11):49
备受全国关注的富士康同《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一财》)的新闻官司,以当事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为“大结局”,达到“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目的。这样的“大结局”体现了双方向理性靠近的姿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大结局”中还有缺憾。试问《一财》与富士康握手言和的时候,想到了对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与改善吗?从报道中看不出来。《一财》是因为报道了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才被富士康诉讼的,那么,到底富士康有没有“超时加班”的问题?原来说是报道“失实”,被告说“我们有证据”。而双方和解时闭口…  相似文献   

15.
亦杰 《今传媒》2006,(11X):49-49
备受全国关注的富士康同《第一财经日报》(以下简称《一财》)的新闻官司,以当事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互致歉意为“大结局”,达到“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朱文轩 《青年记者》2006,(17):51-51
中国目前只有时尚杂志,没有新闻杂志吗?新闻杂志的广告受众和新闻受众一致的环境还没形成吗?“冷风劲吹”——《中国杂志:陶醉在自恋的幻境中》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遭遇富士康索赔3千万,这是全国目前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者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此事件虽一波三折,但财大气粗的企业直接针对记者个人,通过财产保全的方式给记者造成压力,是耶?非耶?  相似文献   

17.
田华 《新闻界》2007,(2):77-78
2006年6月,因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鸿富锦(深圳)公司员工超时加班,《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被富士康告上法庭,遭受巨额索赔,双方剑拔弩张,成为轰动全国的由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事件。9月初,富士康事件突然峰回路转,双方握手言和,匆  相似文献   

18.
牵动整个新闻界和社会神经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公司)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翁宝、王佑事件,因为诉讼标的由天价的3000万元陡降为象征性的1元,而从8月31日起趋向于一场闹剧。仅仅4天后,诉讼双方即达成和解并发表联合声明:富士康科技集团同意就《第一财经日报》相关诉讼案自声明发布日起即撤消;双方对该事件给对方所造成的困扰互致歉意。富士康以“创新型”诉讼为起点,以还原事实真相为目的,以打压当事记者为单点突破,发动了抢夺话语权的凌厉攻势,导致各种社会力量纠合在一起,为争夺现实语境下的话语权而展开角…  相似文献   

19.
顾理平 《新闻实践》2006,(10):55-55
“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一案,不仅引起新闻界的震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案件最终虽以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而撤诉,但此案仍留给人们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对于这样一起案件,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去思考,但讨论问题需要有理性精神,在法治社会,还需要符合法律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王刚  袁野  王寻 《新闻天地》2006,(10):12-14
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事件虽已偃旗息鼓,但它却暗示了全球正在发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性变革:即国家和市场以外大范围的社会机构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机构包括政党、媒体、社会运动、利益集团、监督群体等等,这些非营利部门构成了公民社会。但从富士康事件的发展来看,作为公民社会组成部分的特殊利益保护组织的缺失或不作为,说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任重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