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氏舆地世家的传承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舆地学虽不出文献考据范围,但从17世纪徐宏祖、顾炎武、顾祖禹诸人以后,渐倡行引古证今,经世致用之风,逐步成为一门“实学”,邹氏舆地之学正是代表。作者全面回顾了邹氏一门七代精研舆地的传承历程,阐述了其世家兴起、奠基、鼎盛和复兴四个传承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并就邹氏舆地学的发展与中国地理学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明清易代,历史大变故的刺激催促着清初学风的大变化,“经世实学”学风由是而风行。顾祖禹身处变世之交,亲受亡国之痛,他以“人”为本,借军事地理的严密考证,并兼及国计民生的经济地理,旨在经世,致力于舆地实学,实践了清初的经世实学学风,于是有顾氏的传世不朽之作——《读史方舆纪要》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为我国历史地理学之名著。该书卷帙浩繁,内容广博,自明末清初成书以来,深为世人所重。近年来,各地撰修地方史志,开展地名普查,此书更普遍为人们所征引。但使人引以为憾的,是该书版本虽多,而文字讹误不多之善本却实在少有。据我历年来在各地寻访所见,《读史方舆纪要》一书,除顾祖禹原稿本及几家抄本外,清嘉庆十六年龙万育刊于成都之敷文阁本当是最早一种刻有全书内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中国传统的舆地之学,这以1934年《禹贡》半月刊的出版为标志。也即由此,舆地之学乃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政区沿革地理。钱穆先生有言,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是制度。[1]举凡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其发生的具体空间。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观念把舆地之学仅视为史学的附庸,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脱胎于舆地之举的历史地理学茁壮成长,五六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成历史学中的一门显学,学科理论逐渐莉到完善,学科基本建设初步完成,历史人地理研究方兴未艾,高质量的论层出不穷,在历史政区,疆域,产业,人口,城市,军事,交通,社会化,古代地理学家与地理献等领域均有所突破;同时居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方面也是成就喜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研究日益兴旺,这一切均昭示着该学科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从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辑出与李白有关的资料152条,笔者复将漏辑的129条补出,以冀合成全璧。  相似文献   

7.
江淮大儒丁晏贯通经学,精熟舆地,于《禹贡》之学深有研究,不但对胡渭《禹贡锥指》多有匡正,还在此基础上撰成《禹贡集释》三卷。该书丛集前人众说,又多有丁氏见解,体现了丁氏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超卓的考据水准。  相似文献   

8.
清以来学者以为顾祖禹籍隶无锡,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现存史料分析,祖禹先世居于常熟,祖禹本人出生地亦在常熟,因而祖禹籍贯应隶于常熟  相似文献   

9.
清人顾祖禹在回答阎若璩提出的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时说:"凡地理,言‘南’可与东通,言‘北’可与西通……余自是触处洞然。"可是"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相通呢?阎若璩没有进一步问,即便问,估计顾祖禹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何新先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也不得要领。其实,北半球回归线以北的人类主要族群都曾使用过一种依照面对日出方向朝阳者的体位确定四方的方式及其确定的A、B两种类型四方概念。其中,B种类型四方概念恰好以"南"(即今之东)为四方之首,连称则为"南"(=东)、"西"(=南)、"北"(=西)、"东"(=北),故"南"、"北"可与东、西通。  相似文献   

10.
宋代王存《九域志》、王象之《舆地纪胜》、罗泌《路史》等典籍 ,以及五代时蜀臣杜光庭《录异记》等均有陕西平利县女娲山的记载。据考古资料 ,自史前七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到史前两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这一漫长的时期 ,女娲山周围都有文化遗存 ;山之女娲庙建于东晋年间 ,为佛教在中国兴盛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舆地纪胜》是宋代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该书征引资料十分繁富,史料价值甚高.在《舆地纪胜》一书中,有不少关于周敦颐行实和纪念遗迹的记载.本文拟对《舆地纪胜》的相关记载加以系统梳理,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对周敦颐行实和纪念遗迹作一初步考述.  相似文献   

12.
《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历时三十载写就的一部博大思精的历史地理学名著。三百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梁启超称它为“在今日以前之地理书,终以此编为巨擘。”蔡尚思说它。集沿革地理大成”。但任何一部著作,都不  相似文献   

13.
朔州历史悠久,苍桑多变,故城邑时有兴废续新,考证它们的舆地演替及同今之城镇聚落关系,对于继承传统,弘扬古代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弘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青少年时“特好奇书,修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在研读过程中,他敢于对图经志籍提出自己的见解:“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二经,山脉三条,自纪载来,俱囿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行“(《徐霞客墓志铭》)。另一方面,为实地考察祖国的山  相似文献   

15.
一些权威的史书与舆地著作,几乎一致肯定淮安在春秋时属于吴。从时间推测,早在西周后期,淮安已并入吴国。淮安地区在春秋时期是吴国北方的军事要地。淮安地区应划归古吴文化的区域之内。  相似文献   

16.
魏源山水诗的审美特质,需从艺术风格、描写范围和表现题材方面探讨。由于诗人把深厚的舆地之学同一泻千里的诗情相融合,故而其山水诗始终表现着时具体山水景物细腻精确的描摹,时气势氛围的渲染,把工笔描写和大笔淋漓结合起来,构成雄奇婉丽、道劲奔放的审美特征。一曲《游山吟》唱出了魏源纵情山水、热爱山水、以自然为创作生命的壮歌,同时也成了诗人自然观和美学观的宣言。  相似文献   

17.
《滨州学院学报》2018,(5):85-91
《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的代表作,著述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警醒谋国者重视地理的军事价值。历史军事地理学思想贯穿全书,在目次和体例安排中均有所体现。顾祖禹又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全书的脉络,分区域论述历代疆域形势对用兵攻守的作用,对建都选址的考量也涉及历史、军事、地理等因素,兼及经济地理和交通地理等方面对战争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宁波地处我国东方前沿,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宁波府》条对宁波从军事、政治方面进行了概括,他说:“府控海据山,为浙东门户;浙东有难,必先中于明州。说者曰:‘明州三面皆海,而北面尤为孤悬。吴松、海门,呼吸可接;明州有难,必先中于江淮’。”所以宁波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所重。“北面尤为孤悬”一语在时刻提醒着中国的军事家,这也是侵略者所觊觎之点。至于宁波的山海之利,水陆交  相似文献   

19.
浙江于越族是我国春秋时期南方一支重要的百越族,它的族源源远流长。《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记载:“《舆地志》云: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子,号为于越”,允常之子勾践立国于会稽(今之浙江绍兴),以会稽为中心的浙江地区便成了于越族活动的主要地域。其强盛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于越族及其先民曾对浙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  相似文献   

20.
闽越考     
《舆地广记》卷三十五《广南东路》:“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七闽是什么民族?据何光岳先生研究,“闽人当起源于岷山,与夏禹为同族。”古,闽与岷同音。《书·禹贤》:“岷嶓既艺。”夏禹出生于汶山石纽。汶山也就是岷山。古,闽、岷同音。夏禹入主中原时,闽人也东迁于山东七汶地方,与夷人同处,被称为七闽。夏亡时,闽人南逃入武夷山居住。福建遂称为闽。武夷山就是文山。武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