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撰写的一部历史地理名著。该书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深为世人所推崇。该书虽有多种版本流布,但多有错讹缺失,少有精本传世,严重影响了这部名著价值的发挥。中华书局出版的由贺次君、施和金先生点校的《读史方舆纪要》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2.
《读史方舆纪要》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历时三十载写就的一部博大思精的历史地理学名著。三百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梁启超称它为“在今日以前之地理书,终以此编为巨擘。”蔡尚思说它。集沿革地理大成”。但任何一部著作,都不  相似文献   

3.
张顺与张贵     
1267—1273年(宋度宗咸淳三年至九年,元世祖至元四年至十年)的襄樊之战,是南宋爱国军民抗击元军的一次极关重要的战役。襄樊在当时的战略地位,的确象后来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中所说的那样,是“天下之腰膂”,“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对于这一军事重地,元统治集团处心积虑,志在必得;南宋稍有爱国心的人无不认为势在必守,不能放弃。在南宋坚守  相似文献   

4.
明清易代,历史大变故的刺激催促着清初学风的大变化,“经世实学”学风由是而风行。顾祖禹身处变世之交,亲受亡国之痛,他以“人”为本,借军事地理的严密考证,并兼及国计民生的经济地理,旨在经世,致力于舆地实学,实践了清初的经世实学学风,于是有顾氏的传世不朽之作——《读史方舆纪要》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的《读史方舆纪要》是作者顾祖禹昼以教书,夜则撰著,在贫贱忧戚之中,通过个人吮笔含意、吞辛茹苦,溶古今于一体而成的宏著。它是我国瑰丽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历史地理学集大成者。其中卷五十六《陕西五》下记载了有关安康地区的大量史料。这些史料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18,(5):85-91
《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的代表作,著述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警醒谋国者重视地理的军事价值。历史军事地理学思想贯穿全书,在目次和体例安排中均有所体现。顾祖禹又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全书的脉络,分区域论述历代疆域形势对用兵攻守的作用,对建都选址的考量也涉及历史、军事、地理等因素,兼及经济地理和交通地理等方面对战争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之居深山之中”。《史记》认为,“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结合现实的遗迹遗址、民间传说、考古证据和史籍记载,我们得出了“垣曲诸冯山是帝舜故里”这个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早在三百多年前,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已经提出,也已载入国家典籍《古今图书集成》。  相似文献   

8.
宁波地处我国东方前沿,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宁波府》条对宁波从军事、政治方面进行了概括,他说:“府控海据山,为浙东门户;浙东有难,必先中于明州。说者曰:‘明州三面皆海,而北面尤为孤悬。吴松、海门,呼吸可接;明州有难,必先中于江淮’。”所以宁波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所重。“北面尤为孤悬”一语在时刻提醒着中国的军事家,这也是侵略者所觊觎之点。至于宁波的山海之利,水陆交  相似文献   

9.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唐代业州图,主要根据《明一统志》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制作,多与唐代相关史料不尽符合甚或错误。其关键在于没有大沅州观念,把唐以后已不属于辰沅之地的巫州夜郎即业州(舞州、鹤州、奖州等)塞入小沅州内,造成业州及其辖县的地理错位。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本期专栏刊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论文4篇,都是视角新颖、颇具创见之作。《试论传统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学术关联》一文,重点论述如何以环境史这一新视角,来重新认识、评价清初历史地理学名著《读史方舆纪要》的价值。作者认为,环境史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从学术发展的源流考察,当代环境史家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诸多可从传统历史地  相似文献   

11.
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一个取材于民间故事写成的优秀的元人杂剧,在以包公放粮故事为题材的传统戏曲中,它是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在河南的淮阳,至今尚流传的包公放粮故事,却又很明显地受到杂剧的影响。古代的陈州,就是现在河南的淮阳。《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陈州》条记云: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史料与地理总志的记载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有歧义,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宋代史料记载中的弓门堡与小弓门寨以及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通过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与宋代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弓川寨与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弓门寨为北宋初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3.
钖义山(又名天心山)是我国古代著名仙山,《华阳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元丰九域志》、《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等经典及《郧台志》、《郧阳府志》皆有记载。经查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地图册》,又经实地考证,确定该山就是湖北郧西羊尾山。蒙尘千年的仙山,终于重光人世。  相似文献   

14.
见于记载的明清陕西人口数据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陕西省见于记载的人口数据虽然极为不少,但各种数据的价值差别很大,有些数据的含意并不相同,因而不可盲目使用。《读史方舆纪要》,《大明一统志》所载明代陕西各县的编民“里”数并非都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数字,亦非天顺年间数字,其中有不少属于明朝初期的数字,当时的“里”也并不一定皆为110户,据此并不能准确地估算当时的人口数字。  相似文献   

15.
临汾地区在历史上曾存在过两个很闻名的古城,一是先秦、汉晋的平阳,一是北魏的白马。两个古城的故址,历来说法不一。《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及明清所修《山西通志》、《平阳府志》、《临汾县志》,均谓平阳古城在平阳府城,即今临汾市城区,白马城则在临汾东北二十里的北麻村。其实,平阳古城在今临汾市西南二十里的金殿乡,而白马城却在今临汾市城区。“平阳”一名始见于公元前514年。《左传》载: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羊舌氏,分羊舌之田以为三  相似文献   

16.
<正> 安庆在历代战争中,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争夺最为剧烈的有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时期天朝与清朝、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派与军阀。这几次战争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城区易手之频繁,相互拼杀之残酷,以及伤亡人数之多,实为历史所不多见。其原因何在?笔者最近翻阅了《读史方舆纪要》和《明史》以及有关史籍,着重研究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之战。从这次战争的决战阶段,双方所采取的一些战略措施,就可以解开此谜。元至正十八年(1358),陈友谅由黄州领兵东下,夺取了安庆,又破了江西瑞州、抚州、吉安、赣州诸地,军势大振。当时长江以南独陈友谅兵最强。陈为巩固其所据的长江中游江州(今九江)、武昌一带,向长江下游左右发展,派他的部将赵普胜(号  相似文献   

17.
美哉,泉林     
从泗水县城沿岚兖公路东行25公里,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镇,这就是被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称誉为“海岱名川”的泉林。泉林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而得名。在陪尾山脚下,山麓、盆地相连接,众泉汇聚,构成一系列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读史方舆纪要》和《山东运河备览》都把泉林之泉称作“山东诸泉之冠”。《泗水县志》这样记载:“邑境数十里内,泉如星列,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最负盛名者有洗钵泉、淘米泉、天中泉、响水泉、红石泉、珍珠泉、黑虎泉、潘波泉、甘露泉……真可谓五步一泉,涌泉如林。漫步泉林,只见那别具风…  相似文献   

18.
读史抒怀     
鲁迅读《史记》,为之惊叹,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苏舜钦读《汉书》,一篇书而百杯酒。陈寅恪读《二十四史》,子身安然度沧桑。读史让人深沉,读史让人睿智,历史正以它那独有的沧桑让人肃然,让人扼腕叹息,让人愁绪满怀,让人从梦中醒来,步履沉着。浩瀚如宇宙星汉,博大如海阔天远。我时常为“田横五百义士死”  相似文献   

19.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两者之矛盾即王国维难题之所在,此问题对区域文化研究者有启发意义,并可在当前地方文化研究中利用"佛教四句破"扩充和丰富这种对立格局.纪晓岚谓<春秋集义>作者李明复"始末无考",乃失察之言.查<春秋集义>序跋、<合川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可以初步判定李明复籍贯乃今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濮湖村.文章据此排除了李氏为陕西合阳人、山西安泽人、浙江天台人的几种说法并说明了诸误说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李白《蜀道难》描写由秦入蜀之蜀道,已为公论.然古由秦入蜀非仅一道,李白所述者何?古今注释家多阙.翻检古藉,古由秦入蜀,多由今西安始发,先至汉中以为中转,而后抵成都.《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入关(指关中地区)之道有三,而入蜀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倘骆道,三曰子午道.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又“汉高祖烧绝栈道(指褒斜栈道),因别开西路,从故道(今凤县东北)出,以袭陈仓(今宝鸡).”此道古谓之陈仓道.据此,由秦入蜀,以汉中为中转之蜀道当划为南北两段:自西安至汉中为北段,其路有四,即陈仓道、褒斜道、倘骆道、子午道.此四者,虽开通有先后,兴废有变迁,然于唐代皆为通途.自汉中至成都为南段,其路有二,即金牛道(古称石牛道)、米仓道.此二者,自秦汉开通以来,通畅古今,唯米仓道路迂且遥,用之者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