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是目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区域教研活动是提升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黔西南自治州为例,从建立纵横联结的制度保障、构建分层互动的教研共同体、聚焦“核心问题”的教研内容、创新问题解决的教研流程等四个方面,构建以学生学习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问题驱动式”州县乡区域教研模式。经过在黔西南自治州近一年的实践,较好地促进了城乡教师专业成长和县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俊芳  ;莫莉勉 《师道》2014,(7):91-93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行动中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在对自身实践开展研究中不断成熟的过程.其关键是聚焦课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获得发展。广州市荔湾区开展的“基于常态课研训一体化区域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构建“二元五次”课例研究模式.以课堂观察为抓手,直接指向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在年级备课组和学科教研组基础上建构教师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的活动载体是课例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一线教师情绪抵触、顶层设计缺陷、教研形式和内容面临困境等问题,不妨以教师共同体作为校本教研的抓手,组建基于不同主题的教师共同体,探索教师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完善教师共同体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袁君亚  陈林 《化学教学》2022,(10):24-28
通过问卷调查江阴市化学教师有关大单元教学的认识和实施情况,明确区域推进大单元教学的课堂实践的研究思路和方向;调查表明,区域内化学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认识情况良好,但运用频次较少,缺少对大单元教学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提出通过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以“问题”驱动教研、以“主题”开展教研、以“课例”落实教研,加强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为本”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5.
城乡教研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共生理论视阈下,城乡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共生单元的互动机制、共生模式的建立机制和共生环境的诱导机制。城乡教研共同体建设推进路径是树立共生发展理念,聚集教研共同体的共生合力;优化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实现成果共享共赢;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助推教研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素养提升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共生理论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共生理论的协作共生品质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使命相耦合,彰显了校本教研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要建构共生的校本教研共同体,理应在校本教研共同体的共生单元中,唤醒教师主体意识,强化教师的教研反思能力,以重塑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校本教研共同体的共生关系中,建立扁平式的学校教研结构,构筑合作的教师教研同僚性关系;在校本教研共同体的共生环境中,提供多样化的教研平台,制定校本教研考评与激励机制,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夯实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以任务型为导向的“分工式”传统教研形式过于单一、压抑教师教学积极性与自主性、弱化教师合作的问题,基于教师教研协作区的实践经历,探索教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模式及其保障机制。首先,依托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形成集体备课新流程;其次,借助“参与式集体教研”活动,形成区域内集体备课共同体。提供专业支持,培育共同体文化,完善考核制度,设计阶段评价机制,搭建发展平台,构建团队包容机制是完善和强化教师教研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文科视域下团队组织将是未来科研的基本形式之一。文秋芳教研团队以“产出导向法”为抓手,构建了“云连接论”理论,首创了云教研共同体,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校本教研建设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校本教研团队建设研究需要结合校情和教情响应新文科战略要求,积极利用外力推动内力,有效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推动教改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校本团队参加产出导向法云教研共同体研修经历,思考新文科时代背景下外语校本教研团队建设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发展教师才能发展学生。我校着力打造“一体两翼”的教研共同体,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所谓“一体两翼”,是指以学科教研共同体为主体,以年级教研共同体和网络教研共同体为“两翼”,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0.
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校际教育共同体基于我国当前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大、不平衡的现状,以区域薄弱学校为实践对象,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教研共同体的区域帮扶模式,通过实践促进了区域校际的协同发展,研究证明利用跨区域协同教研共同体可以推动区域整体性教育发展与教育帮扶。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学科内教研在应对复杂教育问题及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力不从心的问题,及为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尝试创设中学跨学科教研基地。基于共生理念,中学跨学科教研基地以进化、合作、互惠、相变为基础,其实施路径有:成立跨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研究教师共生发展策略;推动课程横向整合研究,推进跨学科方式的教学研究;多学科交融,合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有这样一群蓬勃向上的幼教人,用帮扶助力成长,用共建促进提质,凝心聚力,共建共赢,携手追逐梦想,讲述属于新时代的幼教故事。含苞花蕾绽枝头阳泉市城区以“实践实益,共研共进,实力实为,同心同城”的共同愿景为引领,坚持园级教研夯基、共同体教研示范、区域教研引领的原则,以“牵头园+成员园”的模式,将29所公办园、村办园、企办园及民办园组建为6个学前教育共同体,构建了“区域大教研+共同体教研+园级教研”三级教研机制,围绕区域大教研核心,实施名师工作室、共同体教研、  相似文献   

13.
郝岩松 《辽宁教育》2022,(16):49-52
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迫在眉睫,教研部门应丰富教研模式,通过“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构建科学的教研”“以专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发挥优质园所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发展”“丰富园本教研内容,提高园本教研工作质量”“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提升培训者专业水平,确保教研工作落实”等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以兼职教研员和名优教师为核心力量,创新区域教研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互动激发,聚力共生,流动共享”优质教研资源.成都高新区构建起“基于校本,校际联动,聚力成势”的区域“集群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河北教育》2011,(10):7-7
近年来,武安市在抓好校本教研的基础上,以学区为单位成立“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同课异构”等活动方式,打造区域立体教研网络。构建教师研训平台。学区内学校间年级平行班横向扩展,使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的交流、研究机会大大增加,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6.
精准教研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必然选择。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学业质量大数据教研精准决策、“3+6+N”个性化精准教研模式创新、科学构建“三纵四横”区域研训共同体和搭建立体式网络研修平台、深耕“参与式”双诊断精准教学视导等教研改革实践,助推区域教研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型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专业支持联合体。在共同体中,城乡教师都是生态型教师团队的有机组成,是共同体价值创造的平等主体,在专业发展中彼此依存,互助互惠,共生共创共赢,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相互服务,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构筑共同体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大国良师炼成的关键抓手和实践通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理论先行”和“技术先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为探索一条“知行合一”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典型平台,提出了以实践共同体为核心,专家引领为顶层设计,技术、资源和管理作为底层支撑的网络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环境,将教师培训、日常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实现教研训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怎样以高质量教研支撑高质量课堂?力求从认识和实践层面求解这一核心难题,四川省第20届中学共同体和第30届小学共同体“校长论坛”,主题聚焦“支撑高质量课堂的校本教研转型与重构”,旨在以高质量课堂为核心引力,推动校本教研转型重构,建立高质量校本教研体系,形成支撑高质量课堂的强大教研力和教师专业发展力。  相似文献   

20.
提要:以物理教师教学策略适切性水平调查为例,发现教师群体教学策略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新课改对教师群体教学策略的优化提出了挑战.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加以理论的分析框架为辅助,建构了教师实践共同体,使优化教师教学策略成为可能.教师实践共同体促进了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的有效对接,对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