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原创意识”,是借了音乐界的一个“原创乐曲”的说法,套用到编辑工作的认识确立上来的。也就是要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原创性(或说具有创作性或独创性)的工作。 所以要谈编辑(本文以报纸编辑为参照系)的“原创意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前提——长期以来,编辑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看作是被动地在别人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编编删删,毫无生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至多也就是个在他人的劳动、他人的创作基础之上的“再创作”而已。因而,要突破一种认识上的樊篱,要提倡一种全新的编辑工作价值观。而对编辑及编辑工作响亮地提出“原创意识”的要求,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无论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新闻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就做不好编辑工作。 也许会有人说:“你过分夸大了编辑工作吧。编辑,不就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吗?” 这修改删补就是一门学问,小看不得的。  相似文献   

3.
论编辑删稿     
编辑删稿是指编辑主体对作者原稿以缩简文字为形式的一种编辑行为,它是文字编辑加工处理文稿的方式之一.这一编辑行为从表面看,操作起来很简单,手起笔落,部分文字被删除了,前后方连得上也就行了.然而,这一编辑行为并非真的只这么简单,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说,“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才核”大抵指精细的文字功夫.笔者认为,编辑要做到“善删”,除了“才核”外,还应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也谈编辑工作霍小齐“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句话,很好地表现了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至今仍未过时。我以为,做一名编辑首先要具备这种“为人做嫁”的奉献精神;没有这种样神追求和思想素质,是当不好编辑的。但是.有了这种精神追求,并个等于就能做好编辑工作,还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编辑报刊的指导思想,我以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加以认识。一、编辑报刊的一般指导思想:应持“一般的公正”态度马克思在给奥格斯堡《总汇报》编辑部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并不希望也不期待奥格斯堡《总汇报》的‘谢忱’和‘特别  相似文献   

7.
编辑创造性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有人提出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工作的论点,并以大量的具体编辑工作作了详尽论证、这是编辑观念上的一大解放。按照传统的权威解释,“编辑工作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这是指编辑工作的性质而言,如记者的工作是采写新闻.教师的工作是教书,作家是搞写作的等。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狭义地去理解编辑工作的性质,把编辑工作简单地看成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不具创造性。实际上,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具有创造性,所谓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报纸的质量,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众多报刊领导和编者常常考虑的问题。我以为,报刊质量的高低涉及方方面面,而稿件质量的好坏,应当是报刊质量好坏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作为报纸编辑,要赢得读者,就必须做好争取作者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了编辑学之后,如果能从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而不能动手编好书、编好刊,那就无异于历史上“纸上谈兵”的赵括。但是,如果以为学编辑学就是学些编书、编刊的手艺,只会“照着葫芦画瓢”,对理论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也就难以创造性地做好编辑工作,难以提高、发展编辑工作,难以成为一个编辑家,同样也是不够的。编辑理论是在编辑实践活动基础上升华而成的,它来自实践。但编辑理论形成后,又会反过来推动编辑工作的前进。对做好编辑工作来说很重要的预见性,也不仅来自编辑实践,更来自编辑理论的力量。哲学上说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对于编辑学来说,同样是完全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诗歌、诗论和诗人与编辑工作之间存在着颇为特殊的因缘关系。这种关系给编辑工作带来了诗的意境,也是编辑学这一学科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说,都值得探讨。编辑史上有诗篇——诗歌与编辑工作的因缘我国编辑工作一开始就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现存最早的书籍儒家五经,是历史上第一批编辑工作成果,其中就有一部《诗经》。关于这部上古诗歌总集的编辑情况,历来有各种说法,中心问题是它与孔子的关系怎样。孔子删诗之说始自《史记·孔子世家》,据司马迁说,孔子从三千多篇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定为三百五篇,可见其工作量之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文学生涯中,与新闻事业有密切的联系。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外,还长期从事报纸刊物的编辑工作,鲁迅生前“编辑过的报刊大约有二十种”。一个人编辑过如此众多的报刊,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笔者想就鲁迅与五四时期及以后报刊革新的关系,作一个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12.
时下的报刊很多都刊登征婚广告,报刊编辑有必要把好征婚广告的文字关。比如,有的女性在征婚广告中公然宣称要征“有海外关系”“家境富有”的,有的男性在征婚广告中宣扬“父母双亡,无负担”;有的还把“工作轻闲”作为自己的一大“优点”;等等。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刊登在报刊上,与报刊编辑对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是苦差事;当好报刊编辑,替人作嫁衣裳,更要劳神费力。因而赞颂编辑同志的辛劳及默默无闻的工作精神,完全应该。这里,我要从另一角度谈一个问题:编辑的知识要更广博,鉴赏水平要更高超。否则,编稿中很可能把对的改错,弄不好,还会闹出一些笑话来。这几年,我接触到好几件事,不妨说说。一次,写了一篇题为《“梦”与“做”》的杂文,寄给某月刊。原稿引用了鲁迅先生在《听说梦》里的话:有梦想“大家有饭吃”的,有梦想“无阶级社会”的。刊出来时,竟变成“有梦想‘无产阶级社会’的”了。大约编辑同志是好心,以为作者粗心大意写掉了字,就信笔给添上了。殊不知,这一  相似文献   

14.
向报纸提供的稿件,有人易犯这样的通病——“写长一点,留给编辑删的余地。”何必留给编辑去删?自己就可以做一趟“刀斧手”的,试谈一点“自删”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16.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报纸被比喻成一道精神大餐,那么新闻单位的记者就好比是采买,编辑就是厨师。采访记者是捕鱼人,编辑则是烹饪师。编辑在报刊工作中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不同的报纸根据不同的属性、分类和定位,由编辑做出适合读者口味的各道大菜和地方小吃。新闻编辑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具备“三有”。何为“三有”?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专业类报刊属于教育报刊范畴,编辑所做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工作。英文专业类报刊的编辑则首先应有英语语言的专业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各个学科的一般知识,否则,就很难胜任工作。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知识上的“广博与专深”的辩证关系,知识结构中“沉淀与前沿”即“旧与...  相似文献   

19.
围棋基本存活之道,首先在于一片棋必须做好两只“眼”,无“眼”则无以生存。地市级晚报要想在各种报刊及网络媒体的“排挤”下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鲜活的足够量的社会新闻,二是必须抓好副刊编辑工作。这两点做好了,就为地市级晚报的生存做活了两只“铁眼”。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斧头”编辑手中的笔是一把板斧,这把板斧是用来处理稿件的。运斤成风,就是要求砍稿子要砍得妙,砍得恰到好处。兵无常势。编辑删稿子也无一定之规,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候是因为枝叶蔓杂,需要裁剪,有时候是水份太多,需要“甩干”,有时候则是版面需要,“削足适履”。“削足适履”是难度最大的。一篇万字长文,要压缩成三、五千字甚至一两千字而不露斧凿之痕,更要见编辑“耍板斧”的功夫。一位熟练的编辑,能够根据版面的需要删稿子,需要删多少就删多少。敢删并不是本领,会删才是本领。所谓会删,无非是突出主题,摘取精华,善于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概括。记者往往想把自己掌握的材料都堆进文章里去,而编辑则可以帮助他们“割爱”。不过,“削足适履”并不是一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