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规范汉字简化应从小学抓起詹继东写错别字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以笔者的姓氏──“詹”字为例,一些传播媒体,把“詹”好写成“占”姓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队伍中的常有人滥用简化字或使用错别字,如有的把“蛋”字写成“旦”字,把“油”字写成“尤”字,把机器的...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统称。错字是指写错了笔画的字,它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字了。如:把“低”写成“”,把“染”写成“”等。写别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同)而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如:把“迁徙”写成“迁徒”,把“刻苦”写成“克苦”等。出现错别字...  相似文献   

3.
“我的第一个朋友”是一个很平实的题目,没有什么比喻、象征和引申的意思,可来稿中符合题意的佳作却很少。这个题目既可写人,也可写小动物,但征文提示上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写成一般的写人或小动物的文章”,可是,许多来稿仍然写成了“一般的写人或小动物的文章”。写人的,如写爸爸或妈妈,爷爷或奶奶的,大多写成了“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爷爷(奶奶)”;写小动物的则写成了“我家的小狗(小猫)”。那么,“我的第一个朋友”这一征文题目与上述两类题目究竟有何区别呢?为什么“一般的写人或小动物的文章”要不得呢?“…  相似文献   

4.
戴欣欣 《小学生》2007,(7):94-94
有些同学经常写错别字,比如把“娱乐”的“娱”写成“误”,把“派遣”的“遣”写成“遗”,这样,不但字音变了,字义也就变了。那么,减少错别字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历届高考中,命题作文二十六次.遇到这类文题,第一关就是审题.怎样审好文题呢?这要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1960年,高考作文题是《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据统计,有一半考生不同程度跑了题.有的把“一位” 写成了“几位”,有的把“革命前辈”写成了刘文学,有的把“我”写成了“我们”.大部分考生把重点搞错了,大写特写“革命前辈的事迹”,最后三言五语谈谈认识,表表决心.他们忽视了“鼓舞了”中的那个“了”字.“了”是表结束的时态助词.它表明“革命前辈的事迹”,在“我” 身上已经起了“鼓舞”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重点应写“我”成长和进步的成绩和效果.这不是炫耀自己,恰恰是为了说明“革命前辈事迹”的“鼓舞”力量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据说曾有人问过沈从文小说该怎么写.沈从文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此答案颇含传统史学家“实录”的概念: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前几时偶又翻得孙犁的《荷花淀》,发现他亦谙此道。与他同时代的革命小说家——确切地说.“革命宣传小说家”更合适些——现在多半走人文学史成为标本者居多.独有孙犁的虽打上“革命”标签的小说至今尚能让人回味深思.存有生气.恐怕也与他作品中的相对实录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对板书设计早有确定要求,而在板书的规范化上却没有明确规定,但板书的规范化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想侧重教学中的板书规范化做些初步探讨。当前数学教学中的板书尚无规范条文,因此只能结合近几年来的板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述如下。一、板书中简化汉字运用不规范,书写潦草。在学校里常听说:“教数学的写两个错别字无所谓。”于是乎板书中经常可见“数”写成“”;“圆”写成“园”或“元”;“零”写成“另”等,甚至还有些自造字,把“椭”写成“”;把“幂”写成“”等。这些错别字出现…  相似文献   

8.
汉字形体复杂,书写难度大,因而容易出错。出错包括两种情况:错字和别字。错字指把字写得不成字,如把“含”写成“含”、“丧”写成“丧”、“染”写成“染”等。对初中学生来说,书写中真正写错字的情况也有,但不太多,常见的倒是写别字。写别字是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欣赏”写成“欣尝”、“眨眼”写成“贬眼”、“脉搏”写成“脉博”等等。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常见的别字及其产生的原因。写别字的原因非常复杂,这里我们只能就大致情况,作粗线条的分类:形近致误;音近致误;义近致误;音形义相近致误。  相似文献   

9.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10.
笔者所在学校最近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孰料我与同事纷纷遭遇“黑色幽默”。其一,很少有学生能完全写正确各科教师的姓名。开学第一天,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刁宇峰,但相处了两年多,还有学生把“刁”写成了“刀”,有的把“宇”写成“雨”或“羽”,甚至有人把“峰”写成”“疯”。是笔误?还是恶作剧?学生写别字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师生感情淡化,学生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夏天,在青岛的一所小学里,听到过老师们对错别字的一场争论: 甲:您看到了吗?黄海饭店前面马路旁的广告“一 见钟情 长相厮守”,不光写了繁体字,而且 把“钟”写成繁体“钟表”的“鐘”,把 “厮”写成“思想”的“思”。 乙:是啊,错别字的确不少。还有的把“餐馆”写 成“舘”,把“商标”写成“商標”,把 “笼屉”写成“笼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题目并非多此一举,因为许多报刊的编辑乃至作家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此类字的来历,以致书写用字时经常出错。如果把在淝水之战中惨败的前秦皇帝苻坚误写为“符坚”,把西汉初名人萧何写成“箫何”,把萧条写成“箫条”,负笈写成“负芨”,轻薄写成“轻簿”,鞭笞写成“鞭苔”,账(不可为“帐”)簿写成“账薄”,牙签儿写成“牙莶儿”,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滥竽充数写成“滥芋充数”,蚕儿上蔟写成“蚕儿上簇”等,说成是笔误或粗心大意的话,那么下面几组字的弄混就另当别论了。“篮子”、“竹篮”、“花篮”、“菜篮”、“摇篮…  相似文献   

13.
唐中笑 《学语文》2004,(11):65-66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要求,但并不是不需要审题。如果考生对话题不认真琢磨、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是不假思索地想当然,往往就会犯下另起炉灶、偷换话题的错误,其结果当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成“假如记忆可以克隆”、“假如知识(或思维)可以移植”,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成“知识(或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把“诚信”写成“承诺”或“信任”,把“心灵的抉择”写成“命运的抉择”、“前途的抉择”等,都是犯了这种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14.
作业批改中发现,有的学生在书写音节时,出现了韵母多写或少写的现象。如,把“sh会”写成“shi会”,“山g”写成“山ge”,“xio化”写成“xo化”等。我对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错误作了深入地研究。一、用声母拼音时,学生没有用声母的“本音”而是用“呼读音”。比如,Sh(社)的声母sh,其呼读音是在声母的本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i”。用声母Sh拼读Sh(社)时,先使舌尖上翘接近前硬腭,作发sh的姿势,在发sh的同时,气流冲破阻碍连一起念出来。而有些学生却没有去掉声母sh后面的元音,致使发成shi,写成了shi。二、声母、韵母相拼时…  相似文献   

15.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要求,但并不是不需要审题。如果考生对话题不认真琢磨、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是不假思索地想当然,往往就会犯下另起炉灶、偷换话题的错误,其结果当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成“假如记忆可以克隆”、“假如知识(或思维)可以移植”,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成“知识(或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把“诚信”写成“承诺”或“信任”,把“心灵的抉择”写成“命运的抉择”、“前途的抉择”等,都是犯了这种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16.
一、注意书写格式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在省略乘号时应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例如:a×b可以写成a·b或ab,a×6则要写成6a。1和字母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如1×a可以写成a。上面所说的只是“相乘”这一种情况,当字母与  相似文献   

17.
自助笔     
8月9日 “呜,呜,呜……”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小明,又哭了,原来他又被“野蛮”的爸爸打得鼻青脸肿,而批评的话在小明妈妈的嘴里早已成了顺口溜。因为小明总是写错别字,不是把“常”写成“长”,就是把“在”写成“再”……为此,小明也很苦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把一些字随便简化,例如:把“数量”写成“(由攵)(?)”,把“解”字写成“觧”字,把“答”字写成“荅”字等等。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最后写答案把答字也写成“荅”字,一本课堂作业本上连续出现几十个“荅”字,造成了不良后果。我认识到作为  相似文献   

19.
关于“代言体”样式的导写,这部分着重以“戏剧”(话剧)小剧本的文本表现形式为例,以高考考场作文的写作文题为示范,再结合考生针对有关文题写成的满分、高分作文为蓝本来具体分析,指导写作。然后,再例举一些其他散文类“代言体”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加强字词教学,消灭错别字,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①同音字混用:如“茶壶”、写成“茶胡”、“衣裳”写成“衣常”;②对字形结构辨认不清,以致混用或是写错。近形字混用的有“己、已、巳”、“钓、钧、钧”、“恕、怒、怨”等;随意增添或是漏写笔划的现象,如“补”写成“”,“满”写成“滿”等;③对字音字形识字不清而错用的,如“刑、型”写作“形”,“辨、辯、辫”和“燥、躁”混用等;④同义字的用:如“什”一作“杂”解,“杂物”“杂,锦”可写成?“什物”、“什锦”,但有人把它写成“复什”了;⑤造“简化字”:如“国家”写成“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