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制度构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作为隐性制度的村民人格塑造相对于作为显性制度的村民自治的滞后性而形成的"文化堕距"及其成因。随着村民人格的实践,"文化堕距"的缩小,村民人格将逐步适应村民自治制度,推动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制度与公民文化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关系。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初始的、非国家形态的制度形式,必须会推动农村的公民文化发展。虽然由传统的依附性文化到公民文化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村民自治制度的教育与训练下,在经济利益的密切驱使下,在党和政府的合量介入下,公民文化改将日益成熟并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日益完善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3.
传统乡村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与民主相悖的现象。“乡村自治”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中国广大农村带来民主政治,实现乡村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传统乡村文化显然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村民自治制度在基层民族村寨的发展历程来审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区的建立和发展,尝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在民族地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讨论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目前基层社会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其对于中国社会实现政治现代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村民自治是扎根于最广大的农村社会,自治的有效性完全有赖于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及政治素养的提高,而教育是个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能够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从农村已有的资源中寻求促进政治现代化的因素。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由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其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当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只要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并加以有效利用,则能够对目前的村民自治现状起到改善作用,进而加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乡村教育活动中,乡村教师兼具多种文化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带有特定的文化使命。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教师逐步沦为了乡土社会的陌路人,其文化使命隐匿在狂飙的专业化进程之中。理清乡村教师的文化身份,可知他们的文化使命在于:开启乡村儿童知识视界,推动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促成乡土文化再生产。促成乡村教师文化使命的复归,政府要推行"乡土"指向的教师教育政策;学校要回归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再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8.
杜赞奇教授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国家经纪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村庄社会中的乡村基层政治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在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权力在村庄社会内的一步步强化,村庄经纪走向了消亡。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逐步建立起来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广大农村社会中的确立,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淡化的背景下,以村"两委"组织及其成员为代表的处于国家权力与村庄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及力量呈现出了明显的赢利型村庄经纪特征。相对于传统定义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再生于当前村庄社会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除了具备赢利型村庄经纪典型的逐利性特征以外,还出现了诸多适应当前村庄社会环境,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村民自治扩展深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村民自治的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未来展望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和现实、历史发展和国家政治发展、国外经验三个角度分析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总体上,从短期来看,村民自治制度发展方向将是实现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乡村有效治理";从长期来看,自治层次和领域会逐步扩大和提升,但村民自治所蕴含的民主价值理念和价值实现方式不会改变,城市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差异将不再明显,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问题村”为分析对象,从村干部与村民间的信任、乡土社会普通村民间的信任两个层面深入考察了乡土社会中的信任现状,并简要分析了乡土信任与村民自治间的关系。旨在探讨“问题村”秩序恢复的前景及乡土社会权威与秩序重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政策基础,农村政治文化是影响村民自治实施效果的文化要因。当前中国农村政治文化对村民自治的运作,既起着正向的形塑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建构新型农村政治文化,是推动村民自治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持与保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期,乡村自治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曾广泛开展起来,从政府到地方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助推行,但历经几十年,乡村自治在中国社会都没有有效地建立和运行起来,反而弊端重重,最后在国民政府时期裁撤多年传统的保甲制度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本文试从狭义文化即与政治和经济相对应的文化的角度(龚书铎语),探讨乡村自治推行中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性,而传统旧习惯亦发挥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而试着揭示出乡村自治失败的启迪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乎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的历程、意义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村民自治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全面回顾,运用制度创新与变迁等现代政治理论阐明了村民自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与影响,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乡土社会的法治建设通过国家强行推行硬法显得单一和无力,而软法大量存在于村民自治领域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极为必要挖掘村民自治制度背后蕴含的"软法现象",探究硬法和软法的表现形式及各自功能;同时要构建村民自治中硬软法共存的和谐机制,以最大限度发挥软法和硬法各自的优势,"携手"把村民自治制度引入理性的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6.
16至20世纪中叶,徽州乡村社会长期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宗族是徽州乡村自治的组织形式,徽商为乡村自治提供经济基础,而士绅则为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徽州社会系统三要素的良性互动,造成了数量庞大的正途与异途士绅。士绅的文化权力无所不在,主要表现为文会、乡评,以及编纂族谱、地方志两个方面。士绅还交通官宦,参与诉讼活动,这表明士绅是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具有相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是我国全社会民主自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村民自治的民主进程中,乡镇政府的政治责任与道德责任是由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学理要求和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实践所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逻辑或理念,还需要在政治生活中通过具体的内容和一定的制度或方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 99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的成长从上看需要体制性的行政放权,从下看则需要现代社会组织的发育。村民自治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中产生的,其制度设计中蕴含着现代民主理念。但中国的村民自治具有国家赋权的特点,民主自治的立法精神能否落实取决于行政放权所提供的体制空间。村民委员会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自治平台,需要农民组织化参与。传统的家族组织不可能为村民自治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反而会扭曲村民自治的精神。只有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社会和农民的自我组织,以及在民主自治实践中培育的农村公民社会,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现代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长期互补、和谐发展的文化.乡土文化不仅一直是现代乡村文化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组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乡村振兴,其更将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稀缺资源.推进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