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勇 《职大学报》2014,(2):28-30,49
抗战爆发后,丁玲到达延安并作为党的主要文艺负责人,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倡导,创作实践上也积极进行革命叙事的话语建构。小说《夜》延续了丁玲五四时期注重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丁玲早期的创作显示着一种女性自我的困惑,而转向革命的认同,则成为克服自我困惑的重要途径.在这自我认同转向的背后,可以看到知识分子自我转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入手,对小说起源这一历史命题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探讨,认为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哲学是神话思维的本质内涵;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学是神话思维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神话作为小说的历史起源则决定于神话是故事以及故事所赖以实现的文体结构和文体形式。同时还分析了神话的艺术特质与文学艺术的历史联系,提出了在文学艺术门类,“神话尽管是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共同母胎,但唯一又是小说的最早形态”这一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蒋光慈的革命现代性主题小说中,《丽莎的哀怨》作为感性叙述的“典范”与另类叙事的脚本,它的文本情绪是忧郁的,这意味着一种哀怨之结和重要过渡,标示着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文本显现和叙事焦点的转移,突显了中国普罗文学发难理论与作家自我认同的矛盾纠葛。  相似文献   

6.
唐代进士科最初仅试策文,高宗显庆后至玄宗开元时,进士科杂文试诗、赋体与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兼用,在文、实两方面掌握的较为平衡。此后或偏文而单用诗、赋体,或偏实而单用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因而招致不少微词。唐代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规定和应试难度,必然使举子注重从小苦练与应试有关的文体,并用得意之作先期行卷,为进士及第创造条件。唐代举子用于行卷的文体,大致与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相似或相近,因为这样易于得到显人名公和主试官的认同,最终进士及第。尽管尚难绝对排除唐代举子用小说行卷现象的存在,但在当时被视为驳杂无实的小说体,有悖进士科杂文试的主流文体,一般举子并不用小说体行卷,更不可能由此而致唐人小说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提起丁玲的早期创作,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梦珂、莎菲和伊萨等人物形象而对同时期发表的另一篇小说《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以下简称《小房里》)则显得较为冷淡。长期以来,只有几位评论者在论述丁玲早期创作时,轻描淡写提过几笔之外,几乎没有一篇文章对这篇小说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打个弊脚的比喻:《小房里》好象一群白天鹅中的丑小鸭,被人们遗忘在孤寂的角落里。不可否认,丁玲早期创作的笔力主要集中于塑造“五·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张晓风创作的小说《潘渡娜》具有一个受难与救赎的基督教隐形结构。小说不仅有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还有对现代宗教与科学伦理冲突的人性之思等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0.
论黄蓓佳《玫瑰房间》及创作风格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籍女作家黄蓓佳近年来小说的创作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说由“梦幻”文体转向冷静现实的叙述文体,内容从注重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情绪,发展为客观冷静地讲述富有情节性的故事。她的中篇《玫瑰房间》正是这种风格变化的转折点,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是理解黄蓓佳小说风格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综观丁玲小说的思想价值,一方面,作家坚守在女性写作的立场上,把女性文学从狭小的思想空间拓展到崭新的境界,第一次直抵女性生命的深处,塑造出灵肉一致的完整的女性;另一方面丁玲又是左翼文学的拓荒者,依据政治的需求,主动描写工农大众的觉醒与反抗,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女性意识与主流意识的此沉彼浮,使丁玲的小说在思想上呈现出斑驳陆离色彩,其成败得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神话是小说的最早形态”的前提下,对希腊和中国神话的艺术结构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故事结构和文体特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形象的系列化与单一性、故事的情节化与概括性、语言的口语化与书面性;中国神话形象的单一性、故事的概括性和语言的书面性,为中国小说艰难卑践的身世和晚迟成立埋下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伏笔;解析这个“伏笔”并作文化学的深层探讨,对于研究中国神话“小说化”的某种断裂和中国小说艺术的晚熟至关重要,同时为重写中国小说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丁玲在《讲话》前的小说创作,把左联的“大众化”理论同边区的文艺实践结合起来,总结以往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沿着现实主义的文学发展道路,在题材、人物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从而为《讲话》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创作与思想的发展是同步的,思想性是其文学作品的精华,丁玲的文学创作可以说就是诉说她思想成长的一部历史.解放前丁玲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早期、前期、新生期和成熟期,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杰出作家的诞生、成长和成熟,看到了她由一个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直至成为一个执著坚强的革命者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杨争光的这部长篇新作中,作家站在民间立场上,从“食”与“性”的角度上,再现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乡村生活的原始形态,从政治、文化、人性等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批判,并在小说文体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作为鲁迅的“心灵秘史”和诗化哲学,《野草》是一组由梦境笼罩着的系列组诗。它展示的是一个战士在心灵死亡阴影的威逼下彷徨回顾、不屈不挠,从生到死进而再生的心路历程。而鲁迅选择“散文诗”作为自己个体生命的符号载体,其本身就有一种冲决传统诗歌文体的叛逆性和创造性,更何况他在创作中对这个“泊来”文体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转化和熔铸。这种文体创造性表现在文章的离奇和芜杂、隐喻的表达和象征的结构以及绘画式的视觉文字这三个方面。它不仅是鲁迅在小说中进行的文体创造的延续和深化,也显示出了现代诗歌直逼灵魂、洞悉生命的散文化趋向。其艺术精神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神话作为中国小说的历史源头,其艺术化或小说化的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断裂。这一历史空白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和一定时期的学术主流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艺术演变上,具体表现为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附庸地位和旷日持久的理论偏离;在时间距离上,自商迄汉,神话的故事结构和文体形式一直未获独立并处于逐渐消歇状态。中国神话小说化的历史断裂即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应至魏晋六朝志怪故事的旁逸而出才宣告结束。承认这一新的认识和观点,分析造成中国小说历史空白的历史的、文化的和学理的因由,对于研究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演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丁玲女性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爱情的无与寄托,生命的极端孤独,死亡意识的不断纠缠,女性归宿的不可把握。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史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出现甚早,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萌芽、成长于崇史重史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籍特别是其大宗——史传的丰富滋养,也受到史传家法的严重束缚。冲决史传家法、建立崭新文体的重任历史地落在唐人小说身上,无论是社会功用上从资鉴劝诫到愉悦性情、表现方法上从实录简要到幻设铺陈,还是文体品格上从儒雅庄重到飘逸风流,唐人小说都顺利实现了对史传传统的内在超越,终成“一代之奇”、“特绝之作”,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的真正独立,昭示了小说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