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试图对鲁迅、梁实秋的著名论争作出新的阐释。文章认为,这些论争不是阶级意识的分歧,而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从本质上讲,梁实秋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正统”观念,而鲁迅所代表的却是反传统的“异端”思想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就知识形态的哲学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但重视哲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哲学思维方式。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也能领略邓小平同志哲学思维的显著特点。一、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而不是江余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这些论述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的散文大家,梁实秋的显赫声誉,并非依靠其散文中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意境,而是以其散文中浓烈的文化意识而吸引和博得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广大读者产生共鸣的。梁实秋的文化层次是由中西两种文化层面结构而成。他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极深,曾独自译完莎士比亚全集,并主编过《远东英汉五用辞典》。西方文化思想在其散文中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作为散文大手笔,其散文的文化意蕴主要是由中国文化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正梁实秋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大师,也是一名享誉中外的翻译家。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梁实秋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行政干部而放弃了教书,反而对于课堂教学情有独钟。梁实秋有一条规矩,那就是每逢周四晚不见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为第二天,梁实秋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师还要备课?恐怕很多人都不理解,但这事却是真真实实地存在。梁实秋教学如此严谨,所以他的课堂非常生动有趣。每次梁实秋讲课,教室里都是挤得满满的,尽管人很多,却是秩序井然。  相似文献   

5.
张牧笛 《父母必读》2023,(10):58-63
<正>真正美好的童年并不是花团锦簇,有求必应,而是心灵的富足,梦想的丰沛,是无时无刻不在吸吮着大地的气息,是无时无刻不在观望着的四季的变化,是自然的给予,是文学的滋养。打我记事起,我家里就有一排占据了一面墙的书架,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正像梁实秋老先生所言:“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作家,一年四季地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相似文献   

6.
开班队会对我说并不是第一次,从传统的班队会到新基础理念下的班队会,我自己的观念还是转变得很快,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成长得很快。但三月底的一堂“小队建立以后”的班队会却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与收获。倒不是班队会有多么的成功给我带来的喜悦,而是策划整个班队会的一个过程深深地震动了我。今天我并不是来做报告的,而是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7.
似是而非的名词糖精不是糖,也不是从糖里提炼出来的,而是从又黑又臭又粘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再以甲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火石打火机中的火石不是石头,而是铁、铈和镧的合金。铅笔铅笔芯不是用铅做的,而是石墨加粘土制成的。石棉不是棉,但很似棉花,不过纤维更粗些...  相似文献   

8.
朱炳禄 《云南教育》2004,(25):41-41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基于这一认识,老师们都注意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至于如何引导,没有一个模式,但也不是就没有着眼点、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家有双胞胎     
《小学科学》2013,(1):18-19
心有灵犀,不点也通 其实,苏珊和曼迪早就察觉到这件事了。 尽管记不清具体时间,但两人早就发现她们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不是用眼神、语言,也不是用动作、神态,而是用“心”。人们都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她们遇到的情况,却是心有灵犀,不点也通!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上似乎有一种大家都认同的教育产业观念:教育是一种潜生产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项产业。但教育生产,不是一般的物质生产,向社会贡献的也不是货币和利润,而是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1.
赖华荣 《福建教育》2006,(10A):16-17
大大小小的培训。我参加过很多次,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规模最大的培训,也不是请来全国知名教师做主讲人的培训,而是县里组织的一次培训,主讲人是教科研中心的韩老师。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颂     
郝隆一则,非初次阅读,不过之前读之,只觉可笑与讽刺,郝隆其人更是好为卖弄,并无可取之处。但不想曾与鲁迅等人笔战不断的梁实秋竟读出惭愧之意,对郝隆也大加羡慕,其原因便是晚年的梁实秋曾经说过其一生的四个遗憾之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便由郝隆的晒一肚之书,联想至自己晒一屋的饱蠢之书,可见作者深爱读书,对未读之书遗憾至深。  相似文献   

13.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创新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实际上,在人们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实践过,只不过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的;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不是有计划的,而是盲目的;不是完整的,而是点滴片段的。虽然做了,但并没有理解它、认识它。因此,要把研究创新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事来抓,就必须深入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理论,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于梁实秋先生的小品文评价饱有赞誉,但也不乏异声。王澄霞教授认为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除《雅舍》一文以外,余33篇显得乖张怨戾。本文就该文的存疑之处与王澄霞教授商榷,首先探讨王澄霞教授的论文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接着对这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于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梁实秋散文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李安纲在《西游记》研究中认为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西游记》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宗教教义,这些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其新评新校也算不上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体系,也是一种开放的,而不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务,而且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也正如邓小平所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受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办学宗旨,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如何真正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值得研究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对以往教育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否定课堂教学而一味地搞活动课、选修课,课堂教学仍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讲分数,考试毕竟是一把尺子,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讲升学率,而是…  相似文献   

20.
噜噜 《教师博览》2004,(4):11-11
秋冬时节萝卜上市,鲜甜可口,有人称其“大人参”。萝卜煮汤,本是家常菜,但大作家梁实秋却有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