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体育》1997,(2)
董炯,1973年出生,北京人.身高1米79,体重68公斤.1991年入选国家队.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员.董炯1994年获全国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同年又在亚洲杯赛上力克印尼名将佐戈、阿尔比,摘取男单金牌.1995年;在美国公开赛上获得亚军;此后他又在中国公开赛和泰国公开赛中连夺冠军.同年4月,他的世界排名跃升到第一.1996年9月,获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单打亚军;同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第16届世界杯羽毛球赛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场外的董炯总给人乐呵呵的印象,似乎永远是个无忧无虑的大孩子.董炯喜欢放风筝、打电子游戏机、唱卡拉OK,打保龄球、打台球,喜欢吃北京的烤白薯,喜欢与朋友们聊天.  相似文献   

2.
从考古学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石戈”,当时的“石戈”只是一种生产工具。考古学还指出,我国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了,并已能制造陶器,这表明熟食已经开始。所以早期先民制造“戈”形器具主要用来钩挂树枝和打草以做燃料或采摘野果充饥,很显然新石器的代的“石戈”还不是杀人的武器。 首先从戈的形制来谈戈的早期发展。戈包括长柄(柲)和横装的戈头,戈头又由锋、刃、援、胡等组成,此外还有装柲用的“内”。据《周礼·冶氏职》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这就是说,内长四寸,胡六寸,援八寸。那么戈柲(柄)又有多长呢?郑司农曰:“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依周朝铜尺,一尺折合现代0.231米,六尺折  相似文献   

3.
4月26日,北京“好运”女子钓鱼沙龙第二次活动在山青水秀的北京怀柔苏峪口水库——北京锦绣垂钓山庄举行。“我上鱼了!”徐女士的竿儿弯成了弓。“哟,是条不小的草鱼呢!我这儿半天没动静儿了,你用的什么饵?”陈女士羡慕地问。徐女士边抄鱼边回答:“用的颗粒饵,来,你自己拿去些试试。”瞧,这两位女士,边钓鱼,边交流得挺热乎。自从沙龙首次座谈会后,发起人周冰清女士等就根据大家的建议,积极准备,为大家组织了这次水边沙龙活动。目的当然是希望女士们在钓鱼实践中交流心得、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0来位女士积极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4.
一位俄国体育新闻工作者亚历山大·戈巴诺夫最近在芬兰出版了一本书,此书的英语标题是《点球》。戈巴诺夫掌握了大量事实,书中有关苏联足球部分的文字生动,很有吸引力,还透露了许多西方人很少听说的奇闻轶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莫斯科斯巴达克与迪那摩两大俱乐部之间权力争夺的惊奇情节以及这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6,(8):I0020-I0021
北京海峡旅行社委托北京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武术九段吴彬担任技术总指导的美国“青年冠军中国武术夏令营”经过一周的训练,近日在北京求实职业学校闭营。共有来自美国密西根州、俄亥俄州、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依州的40名中小学生从吴彬老师手中接过了由他签字的结业证书。这是美国“青年冠军”第三次在北京举办中国武术夏令营。随团来的还有30多位学生家长。  相似文献   

6.
无尽路     
●这是北京来的陈维勤老师 ●绿军装是一种流行时尚 ●妈妈什么也没说 我要去北京 1980年初秋,篮球场上走来一位不速之客。她先是站在场外聚精会神地观看我们的训练,然后又走到徐教练身边对着我们指指点点地说着什么。那一刻,小伙伴们都很紧张,隐隐约约的感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只知道上边来人招生了,大家的心里都在忐忑不安的期待着,这一次不知将会选中谁。 正在这时,徐教练招呼大家过去并介绍道:“这是来自北京体育学院的陈维勤老师,到我们大连体校招生的……”话音未落,队伍中就炸开了锅:“北京来的,太好了!”“如果能…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爆发后,籍贯山东的宫廷戏法大师、曾在清官内务府“掌仪司”任职的四品顶戴张宝清“。离开北京,来天津献艺,组建中国戏法艺人的第一个戏法行业协会“义和堂”,为戏法界“四大堂”之首;同时在天津广收门徒,培养出五位大师级的戏法艺人,这就是被称为“五大文”的罗文涛、穆文庆、闫文锦、刘文治和王文韶。  相似文献   

8.
我国通行的“大体育(广义体育)”、“小体育(狭义体育)”的划分,是七十年代末形成的。这之后,“竞技体育”、“金牌体育”、“娱乐体育”、“大众体育”、“医疗体育”、“闲暇体育”、“保健体育”、“特殊体育”、“健美体育”、“生产体育”、“游戏体育”、“职业体育”、“业余体育”、“学校体育教育”等名词相继出现,五花八门,信口开河,没有科学界定,使我国本来混乱的体育概念更加混乱。在笔者看来,这是在做毫无实际意义的概念游戏。  相似文献   

9.
2008年圣诞节前夕的上海,“九城置业杯”经过4轮淘汰后,上海孙勇征、北京蒋川这两位新秀进入了决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刊组织的上海大师杯观摩团中,有一位来自北京的老年读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背着一只大球包,精神矍铄,浑身上下洋溢着健康的活力。凭着直觉和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性,我觉得这样的铁杆球迷一定会有些故事,于是一番“盘问”之后,“顺藤摸瓜”地又找出了十几位这样的网球爱好者。每个人喜好网球的理由和方式均不雷同,来看着这群老人是怎样来亲近和理解网球的……  相似文献   

11.
迪耶戈·雷奥非常羡慕罗纳尔多所获得的荣誉。迪耶戈现年13岁,他全家人都住在帕伦西亚。但从去年9月2日以来迪耶戈就独自一人呆在马德里,他踢足球已经有好些年的历史了,并且球技不错。迪耶戈8岁时皇家马德里队就想带他到马德里,参加该俱乐部少年队的训练。当时迪耶戈的父亲拒绝了。“我父亲认为那太早了些,”迪耶戈后来说,“但1996年3月,皇家马德里队把我们全家领到这儿,他们着重让家人看我的学习环境,并就此说服了我母亲。” 迪耶戈每天7点45起床,吃早饭,然后去学校。“这所学校在圣地亚哥·贝纳维乌体育场附近。我在那和队友们一块学习。”下午5点,他离开学校去体育城,从7点到9点在那训  相似文献   

12.
零距离     
《乒乓世界》2003,(12):44-44
上期向大家介绍了两位特约网络编辑,本期我们再来看看器材版的。专职摄影师”赵晖。说他“专职”.是因为他已经把咱《乒乓世界》当成了自家人.拍摄起乒乓器材图片来分外投入.体博会期间为赶时间、出效果.几张套胶就拿回家折腾到半夜十二点; “专职”打引号.是因为他并非编辑部中人.十年前本为一普通球迷.因痴迷小小银球,业余时间辗转北京大小乒乓比赛中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唯一的国际级金牌裁判长陈述、第一位国际银牌女主裁张娟、16名国际白牌裁判、26名国家级裁判……这是北京市网球协会裁判委员会30年来为中国网球做出的贡献。之所以成为“冠军裁判摇篮”,北京网协主办的裁判员学习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听见两位女同事聊天.介绍下这两位女同事璐璐,27岁,南方姑娘,大学毕业来北京已经5年,前后谈了3次恋爱,现在单身,总说自己要在30岁前嫁出去.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十一届中国北京“新星杯”暨“华远杯”少年乒乓球公开赛于8月25日在北京西城区月坛体育馆落下帷幕。20年前,为给少年儿童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而自发举办这种民间赛事的一群青年教练员,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硕果累累的中老年了…… 冠军的摇篮 “新星杯”少儿乒乓球赛举办20年来,成员单位向省一级优秀体工队输送了近千名运动员,向国家青年队和国家队输送了近百名运动员,培养了18位世界冠军,其中包括曹燕华、何智丽、蔡振华、惠钧、腾义、陈子荷、倪夏莲、乔云萍、丁松等。刚刚在亚特兰大结束的第  相似文献   

16.
法国与西班牙交界的地方住着斯克人.因地理情况所致,这里出了一位搬石头的绝对冠军——伊戈纳西奥·贝鲁列纳·格拉西阿列纳.这位巴斯克人说:“我们那的田地里到处都是石头,清除它们是农民很久以来的习惯,因此就产生了这项运动.”伊戈纳西奥被封为这项传统体育项目的世界冠军是当之无愧的.他背、抗石头的重量与速度都是前所未闻的.在五分钟内,他可以把285公斤重的方石放到背  相似文献   

17.
赵玉国 《中国收藏》2020,(1):142-144
生活为我们的内心带来什么?日前,在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举行的一场名为“你从哪里来?”的展览向在场所有观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次展览以四位艺术家即兴表演的“艺术在场”拉开帷幕。古琴家王鹏、音乐人陈志鹏、音乐人小冈以古琴音、箫音、人声共鸣自然打击与舞蹈互相引发,现代舞蹈家高艳津子以身体动作与现场展品随机地“对话”.  相似文献   

18.
文化 体育 体育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文化”是在“文化热”中提出的来一个概念。不少同志对这一概念提出了异义。认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在逻辑上讲不通,提出“体育文化”概念,无疑是说体育不是文化。这里涉及到对“文化”一词的理解。目前,对“体育文化”这一概念的使用,也较为混乱,主观随意性较大。在同一篇文章中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含义。因此,正确理解或规范这一  相似文献   

19.
梦想成真     
破解谜案五十二 [北京球迷王健]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女足的表现让我感到非常气愤和失望,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无奈。与以前的老女足相比,现在的这支中国女足技术粗糙、阵形混乱、没有一点儿老女足的霸气,更没把老女足的精神继承下来,当年的“铿锵玫瑰”变成了现在的“凋零玫瑰”,我想请问孙小美,是中国队的主教练业务能力不行,还是这拨女足的队员不行,还是……  相似文献   

20.
足球奶奶     
田中 《新体育》2014,(12):68-69
“今天是我六年来观看阿森纳比赛最过瘾的一次。沃尔科特进球时,我把高高举起的阿森纳围巾搭在椅子背上,和现场球迷互动。除了不能大声欢呼外,我的情绪已尽情发泄了。” 猛一看上面这段文字,会猜测这可能是哪位狂热阿森纳球迷的看球笔记。的确,这是一位球迷朋友看完比赛的肺腑之言。这些文字出自于一位76岁高龄的中国球迷,一位地道的北京老太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