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礼仪文化的研究中,存在着将礼仪、风俗、礼俗、礼制等几个概念相互混淆的现象,这既不利于研究的良性发展,更不利于礼仪文化教育与传播。这几个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已经具有了既彼此相关,又相互区别的含义。“礼仪”是全社会普遍认可的在风俗、礼俗基础上形成的,包括礼制在内的一般行为规范;风俗是具有民间特色,在特定范围内为人们所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俗”则是介于“礼制”与“风俗”之间的概念;“礼制”是形成为法规或政策的那一部分礼仪规范。它们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显示着各自的重要性,发挥着不同的功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礼仪的教育,延续至今,礼仪依然十分重要,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开始重视礼仪教育。本篇文章讲解的就是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实施方法,帮助教师在实施的时候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3.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由靺鞨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与中原地区尤其是唐朝的交往融合中,渤海的饮食、服饰、建筑、婚姻、歌舞、宗教、教育、丧葬等方面社会风俗不断融入中原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风俗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及伦理道德的影响,人们普遍持有“生要完肤,死要厚葬,全尸去见列祖列宗”的观念,而往往把从去世者身上摘取器官视为丧失天良。在器官移植技术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从一个人身上取得能够成活的器官移植给另一个人,但这一行为究竟是否符合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瞿佑创作于明初的《剪灯新话》,是在东亚最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之一。多以元明之际的战乱纪实、文人罹祸和儿女情恋(人鬼恋)为主题,其中所占比重最多、最吸引人的当属人鬼恋故事。通过从丧葬习俗分析人鬼恋的故事发现:这种民间习俗与鬼神信仰和阴阳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这样的信仰和观念孕育了丧葬习俗。这也是绕开文本情节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的创新之处。希望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民俗的社会功能,为揣摩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提供契机,并且推动《剪灯新话》的研究出现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龙由何来?     
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自古以来,能够兴云布雨的龙一直受到普遍的崇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然而,科学和理性告诉我们,龙是一种虚拟的神物,马(或驼)头、蛇身、鹰爪、鱼鳞,但又与被称作四不像的糜鹿不同,是世间所没有的。既然是世间无有之物,那么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龙的传人,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相似文献   

7.
陈思凡 《百科知识》2021,(15):38-39
婚姻,自古以来便是个人生命中的头等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观念促使人们选择伴偶,走向婚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地区,城市中的人口异质性、人口密度增强,冷漠、孤独、焦虑等心理特质充斥在整个城市之中,导致城市青年在婚恋问题上困难加剧,止步不前;并且大城市所呈现出来的高工作压力、高生活成本与职业高流动性,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为工作付出一切,从而不得不推迟自己谈婚论嫁的年龄.而在农村地区,熟人社会逐步瓦解,多数年轻人在城市谋生,互联网的普及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无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婚恋观念,进而影响着结婚年龄的推迟.但也有不少人奉行着"迟早都要生,晚生不如早生"的生育观念,过早地步入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8.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记》中记载:"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即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吃饭时的礼貌反映了一个人基本的教养。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进餐礼仪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优雅,既符合礼仪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岁—6岁。可见,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文明礼仪的起步和关键。  相似文献   

9.
陈焕焯 《科教文汇》2007,(3X):191-192
人的姓名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也是帮助人们从侧面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等信息的一个窗口。本文列举了丰富的事例,从英汉语人名的结构和特征以及各自的文化内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比较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男女人名传统风俗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瑞语 《百科知识》2007,(1S):13-13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怎样才算健康呢?过去人们都认为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新的健康观认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定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相似文献   

11.
杨建新 《科教文汇》2007,(5X):164-164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名与字的关系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关。  相似文献   

12.
董强 《百科知识》2021,(32):18-22
华夏先民自古崇尚"人死而灵魂不灭"以及"敬天法祖"的观念,因此对"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推崇备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草根天子与布衣将相合力开创了一个延续400余年的大帝国,并从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3.
忆君 《百科知识》2004,(7):28-29
生命是地球最大的奇观,因此自古以来人类就非常好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例如中国古老的女娲的传说、西方2000年前上帝造人的教义,都是人们探求这个问题时所给出的答案。到现代科学昌盛的今天,我们对于生命现象有了一个基本的几乎达到了一致的看法,就是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起源和进化  相似文献   

14.
澳门与广东毗邻,居民又大多是中国人,其中广东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在澳门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历史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澳门居民的传统礼仪、风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和其它社会文化形态一起,共塑着民族文化心理,展示着时代的精神风貌。在新的世纪,群众文化进人了一个历史性发展的新阶段,正日益展示着她美的魅力,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和愈来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莉  关晓武 《百科知识》2011,(20):26-27
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摄影术诞生。光阴荏苒,时至170多年后的今天,数码相机已成为人们家居生活的常备物品。它不仅捕捉记录社会与人生的美好瞬间,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更在新闻、天文、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人从史实、艺术、技术等方面对摄影术做了很多研究,而让我们好奇的是,这项由西方人发明的技术究竟是如何传到中国来的?  相似文献   

17.
刘伟 《中国科技信息》2006,(15):319-320
“现代设计”在数字社会(亦称非物质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的巨大变化必将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决定设计的发展方向。艺术家希望探讨的是一种以“设计作为材料”进行观念创作的艺术。在此,访求 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创造出一种功能性对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贯穿着美学意志,包含着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国际社会理想;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作品,它还指向一系列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与真诚交往的重要前提。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成长。因此,本文就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礼仪素养的现状,强调礼仪修养的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外体育礼仪的价值、表现及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中外体育礼仪的价值、表现和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中国体育礼仪主要体现了"恭敬谦让"、"中庸"、"仁爱"的内在价值,国外体育礼仪的价值体现了人的异化及神与人的对立思想。②中外体育礼仪的表现在物质层面上的器物礼仪表现基本一致,而服饰礼仪中外存在巨大差异,如中国的武术服装、韩国跆拳道服装以及奥运会健美操服装各有特色,制度层面上的礼典、礼法和礼制也存在巨大差异,如中国的射礼与奥运会的点燃圣火仪式、中国武术段位的等级标志与跆拳道的等级标志、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的行礼方式均有较大差异。③中外体育礼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外体育礼仪注重个人主义观念,中国注重集体主义观念;国外体育礼仪文化强调在礼貌方面突出得体,而中国则强调"贬己尊人";国外体育礼仪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中国提倡尊卑位序;国外体育礼仪呈现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体育礼仪倾向于世俗化。  相似文献   

20.
人的姓名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也是帮助人们从侧面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等信息的一个窗口.本文列举了丰富的事例,从英汉语人名的结构和特征以及各自的文化内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比较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男女人名传统风俗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