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实录】每一节成功的公开课都要有设计上的亮点呈现,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紧接着就要教学"除0外的自然数的倒数、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1的倒数的特殊性、0没有倒数"这些极其重要的知识点。以往教学"倒数的认识"多次,这些环节都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但无一例外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刻意安排的独立片段。总觉得欠缺点什么,设计不够新颖,没有什么亮点,借鉴名师的教学片断发现,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倒数时.不少教师围绕“倒”字做文章.有的观察一幅正放和倒放的图画.有的让学生读“杏”“呆”等构字倒置的上下结构的字.有的让学生查字典解释“倒”字的含义.然后观察一组分子、分母相互倒置的分数.引入倒数。如此教学.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数学教学时间姑且不说.至多只是使学生过分关注了倒数的外部特征.而忽视了倒数的本质含义。倒数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倒数的意义.探寻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如何在倒数的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达成教学目标.现提出如下教学设想.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3.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精彩、实用和高效的导入不仅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能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求出倒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学生会阅读会学习 ,首先要会阅读。达尔文说过 ,“我所学过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 ,都是由自学得来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读书 ,尝试解决问题 ,充分启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实现自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如教学“倒数”,倒数虽是一个新概念 ,但内容较简单 ,语言叙述明了 ,放手让学生自学 ,一般都能够很快了解倒数的意义以及求倒数的方法 ,对于“0有没有倒数 ?”“1的倒数是几 ?”这样的问题 ,优生足可以一展风…  相似文献   

5.
本课例教学设计新颖,创设了一个卡通人物在“倒数王国”中探险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倒数、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并体会蕴含其中的转化思想。情境虚实结合,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且思且乐、且乐且思,教学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6.
张敏 《贵州教育》2014,(17):29-3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0页《认识倒数》。 目标预设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求出倒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抽象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刘建民 《湖北教育》2007,(11):30-31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实验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30页是有关倒数知识的教学,教材通过一组乘积是1的口算题,让学生观察积和因数的特点,从而归纳出倒数的意义。通过填一填,归纳出求倒数的方法。最后通过例1和例2巩固求倒数的方法,我也准备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这节课。案例教学中,我刚板书好了课题,一位学生举手:"老师,倒数是不是倒过来的数?"我刚想说话,另一位学生又举起了手:"老师,我知道,倒数就是把这个数颠倒过来,例如2/3,将它的分子、分母颠倒过来,3/2就是它的倒数。"又有学生说:"老师,我也知道,比如3/4的倒数是4/3。"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一课"倒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2)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判断推理的能力。2.能力目标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录】每一节成功的公开课都要有设计上的亮点呈现,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紧接着就要教学"除0外的自然数的倒数、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1的倒数的特殊性、0没有倒数"这些极其重要的知识点。以往教学"倒数的认识"多次,这些环节都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但无一例外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刻意安排的独立片段。总觉得欠缺点什么,设计不够新颖,没有什么亮点,借鉴名师的教学片断发现,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  相似文献   

10.
让教案暂停     
尹亚萍 《江苏教育》2000,(11):41-41
常听不少人说,“老师上课是演戏,剧本就是教案。戏演得是否精彩,关键要看剧本。”教案编写得再精细,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学“倒数的认识”,学生学习完“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时,就有学生说“0没有倒数”,可这一知识点老师备课时安排在“求一个数的倒数”中学习;  相似文献   

11.
程勇 《四川教育》2010,(4):28-28
案例一: 在教学“倒数”时.教师组织学生把数学书、文具盒、直尺、钢笔等物体倒过来的实践活动,体验“倒”的含义后,出示2/5、4/7、5/9等分数,让学生把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倒过来.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揭示倒数的概念。学生学得很轻松.课堂显得比较热烈.可是.在练习中,学生对于倒数的理解和运用正确率却不高.很多学生对分数的倒数问题不大,但对小数的倒数却无从下手,因为“它们的上下两部分不能倒过来”,甚至还出现了8的倒数是8,0的倒数还是0,因为8和0的上下倒过来还是一样等等错误。  相似文献   

12.
"倒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可多举几个两数相乘积为1的实例,然后,讲明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了使学生从多方位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可引导他们认清谁是谁的倒数,谁与谁互为倒数等问题.如3的倒数是?,?的倒数是3;3和?互为倒数.在讲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除按课本以真分数为例重点讲清只要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行外,还应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倒数的认识     
<正>【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页例1及练习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会求小数、分数的倒数。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可以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或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等,培养学生举例、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学“倒数”这一概念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倒数”概念,首先让学生计算下例各题:3×1/3 3/8×8/3 2/5×5/2 3/4×4/3 1/12×12 5×1/5在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几个算式的乘积是几,引导学生观察几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从而总结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互为倒数,结合计算题的实例说明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这样学生对倒数的意义就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为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解答下列问题:①1的倒数是几?②0有没有  相似文献   

15.
“倒数”概念是“分数乘法”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为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我在教学时,根据概念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识特点,用游戏导入新课,以实际计算引入概念,并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议论、比较、归纳总结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各种练习形式,使学生把握倒数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一问题的引发源于前阶段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这节课,让学生学会“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计算并不难,但关键是如何知道“为什么可以乘倒数”的来龙去脉却存在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17.
倒数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为学习分数除法作好准备。引导看书明确意义倒数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老师在学生看书时,出示思考题,予以适当引导。1.怎样通过例题来说明什么是“倒数”?2.怎样理解“倒数”的含义?出示这两道思考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比较1/3×3=1和3/8×8/3=1这两个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两个算式中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都为1。然后从算式中抽象出倒数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估燥的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喜新、喜奇、爱争辩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19.
犤教学内容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第59页例题,练习十五第1—6题。犤教材分析犦“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犤教学目标犦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2.能较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3.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4.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  相似文献   

20.
《倒数》(五年制数学第九册16面、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16面)这节课,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迅速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间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