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2.
三昧真参法     
李兆生 《武当》2005,(1):3-5
衡量正宗与散流的标准是"三昧真参法"。 "三昧"指什么?三昧就是精、气、神。不光是练功、修道,中医治病人,享尽天年都离不开精气神。小腹里是元气、精,颅腔运化的是神,在精神之中往来者为气。精、气、神在体内各有各的位置,并相互转化,所以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在我们传统的内容里边,神传的修为是"化神为气",然后是"炼气还精",这个就是说,是人再造精神。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4.
论元神     
林书立 《武当》2010,(7):45-47
元神是道家气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道家内丹修炼尤重元神,《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元神的内涵呢?本文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滨 《武当》2006,(9):32-33
(上接第5期)四、太极武事以得道1、太极体用解说《太极法说·太极体用解》曰:“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  相似文献   

6.
王春华 《武当》2007,(7):44-44
丹道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上升的。由炼精、炼气、炼神,至精气神合而为一,从后天入先天,由气功而丹  相似文献   

7.
刘紫轮 《武当》2005,(8):37-37
金丹功的修炼与人们所熟知的内丹修炼截然不同。近代所有丹书只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及还虚面壁之说。而金丹三元加炼最上大成之真,妙一、三一、九炁,炼虚化炁(气),炼炁化精(玄元始三炁合化之阳精,非是淫精)、炼精化神及炼虚合道之秘则从无见说。今此说一见,读者不免感到意外,然是非邪正,功夫自会做证,明智之人一见便知。  相似文献   

8.
中医“精气神学说”对武术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武术“精气神”的理论之源。“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古代养生家将“精气神”视为人身“三宝”,认为精气神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练功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提出了“调身、调息、调心”的健身原理,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历来道教或道家,都十分重视“三宝”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和地位,武当山亦不例外。因此,《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以下简称:《修真图》)将“三宝”列于人体的显著位置,即“顶有三宝神天灵,身有三宝精气神”。由图中可见,神宝、天宝、灵宝位于人体头顶部,精、气、神“三宝”则分别列于人体纵向中线的腹部(下丹田)、胸部(中丹田)、脑部泥丸位(上丹田)。然而,我们从现有的三个版本的《修真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形神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远 《武当》2003,(10):18-20
身心之在,古哲谓之形神。《练功秘笈》曰:“有形谓之形,无形谓之气,运有形与无形而会之谓之神。”哲者又云:“形者有为之功,神者无为之德。”古人又云:“灵明知觉之谓神”。清玄散人曰:“神者,变化(阴阳)不测之为神,昭感应化者为神,出乎意料者为神,不由思虑智慧而得者为神,拳技武艺运用自如,依随自然,不凭思虑所出而制胜者为神。”  相似文献   

11.
妙用太平气     
袁康就 《武当》2010,(5):46-47
炼气功的朋友应该听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是五代陈抟(即陈希夷)教人炼内丹(今人称气功)的金句。然“精气神”三个连字,源出于东汉的一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  相似文献   

12.
“雪僧”先生引陈撄宁先生《读(化生自叙)的感想》说:“古仙大半是从外丹入手,完全是物质方面事,对于虚空,不起交涉,对于肉体,亦无所作为。后代修炼家,畏外丹之繁难,喜内炼之简易,改由肉体精气神下手,遂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说。后又以为不足,再加上炼虚合道一层。于是乎,丹道与虚空遂发生关系……同时复觉执着虚空,亦非玄妙,遂用打破虚空,粉碎虚空之说,以调剂  相似文献   

13.
王小龙 《武当》2006,(12):43-43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故精为生命之能源,内丹之药材。施之则生身,逆之者人圣。正如三丰真人所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是也。  相似文献   

14.
梁栋 《武当》2008,(5):52-52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3,(12)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向外寻求药物治病,却不知自身本有长生大药。《心印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精气神即是自身长生妙药。道家认为,自身这种“长生药”,其功效“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而现代医学也证明,每个人体内都有自身完备的调控体系,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如果能调动、协调它们,则可使机体内激发出强大的抗病、免疫功能,从而使各种疑难重症霍然而愈。如前几年报纸上曾刊登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6.
凌召 《武当》2009,(6):21-23
以五行拳运动之法来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在明、暗、化三劲的练法上完成的。初练拳时,用力以刚猛之劲为主,拳势要舒展,不可拘谨,为的是使劲力发于体外而抻筋拔骨,劲力调和顺畅,开出体劲,渐渐达到体动随心动,炼精化气,以退后天返先天,这是练明刚之劲。练功久而久之,内三合程度逐渐提高,行拳作势舒畅自如而无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练习,力量外放,用尽了,拳不打乏力,练拳者自己都乏了,身体自然能松软,促使体的柔化。基础打好了,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军六合严整.内劲自生。  相似文献   

17.
陈永强 《武当》2005,(8):41-41
历来道教或道家,都十分重视“三宝”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和地位,武当山亦不例外。因此,《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以下简称:《修真图》)将“三宝”列于人体的显著位置,即“顶有三宝神天灵,身有三宝精气神”。由图中可见,神宝、天宝、灵宝位于人体头顶部,精、气、神“三宝”则分别列于人体纵向中线的腹部(下丹田)、胸部(中丹田)、脑部泥丸位(上丹田)。然而,我们从现有的三个版本的《修真图》中却发现,不仅“三宝”的名称不对,而且其排列顺序亦有误差。本文试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水火居士 《精武》2008,(9):46-46
《黄庭》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人黄宁。”子夏日:“食气者,神明而寿。”夫子日:“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  相似文献   

19.
张世昌 《武当》2023,(10):4-7
<正>气之义理关于“气”,中国古人认为人体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如原子一样至小无内的物质。春秋时期法家管仲有精气之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战国时期道家庄周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万物都是通天下一气而变化者。“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无形之气为有形之气的基础。“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相似文献   

20.
胡鸿章 《武当》2004,(10):42-43
一、道言 《庄子·让王篇》和《吕氏春秋·贵生篇》都有这样一条语录:"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古人以为,治身与治国有相通之处,能治身者必能治国。一部《道德经》,世俗儒家多以为是一部治国论的著述,其实老子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