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随着我国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经贸合作的日益扩大,国内读者也越来越迫切地希望了解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满足读者对国际时事的需求,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报纸开始加大了国际时事报道的比重。这是笔者去年在新华社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地方报时事报道年会上得到的突出印象。要搞好国际时事报道,首要条件是给国际时事提供较多的版面。对此,地方报的老总们在考虑整张报纸的版面设置时,应予以充分重视。没有适当的版面,再多再好的国际新闻没有地方登,时事编辑们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也正是目前大  相似文献   

2.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3.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  相似文献   

4.
曲岩 《青年记者》2001,(5):39-40
如今,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这种竞争将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种竞争中,势单力薄的地方报纸,尤其是依托地方报发展起来的地方报副刊,会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因此,地方报副刊要想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独辟蹊径,避实就虚,走出一条有个性的品牌之路。而在策划包装时的错位处理,就是走这条个性之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读报时每见保护土地资源的呼吁文字,总为我们这些办报人庆幸:我们报纸的版面资源,真真富足得可以。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个办报热,一个扩版热,增加了多少“版面资源”,换言之,现实中的土地只会有减无增,起码总体上看是如此,而我们报纸,版面不够用时,自有办法,比如这增页增刊,一下子就能平白增加多少“地皮”!  相似文献   

6.
以“豆”新闻取胜的日本地方报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0月13日,日本长野县《冈谷市民新闻》社社长萨摩正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学,专门介绍了日本地方报纸的经营情况。据了解,萨摩正先生所在的《冈谷市民新闻》报即人们所称的地方报纸,以区街划分报道范围,相当于我国的县级报。就是这样一张地方报在当地的发行普及率竟高达93%,可谓人手一份。而这种高普及率的地方报纸在日本均各据一方,成绩不菲。他们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以“豆”新闻取胜。笔者详细查阅了有关日本地方报纸情况,并结合萨摩正先生的介绍,谈一谈日本地方报纸“豆”新闻的形成原因及现状。“…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地方报来说,似乎都没解决好。读者反映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办报人感叹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甚至有的领导也认为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既然太多,那就少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不知为此呼吁了多少次!可呼吁归呼吁,会议报道仍不见减少。问题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8.
何为外围新闻资源?它又相对于何种新闻要素而存在?新闻学理论中其实并无这一概念,亦未对这一范畴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人类的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新闻学概念同样也随新闻实践的发展而日趋丰富。外围新闻资源,可说是地方报在开放性办报中产生的新事物。外围新闻资源的提出和界定依据新闻理念,以资讯和信息为主体构成的新闻资源并无内外之分,但传统的办报方式为了突出报纸的个性,彰显地方特色,形成地域特征,加上受报纸发行范围和自身硬件的限制,每一层次的地方报都心照不宣地“划地为圈”,即除了新华社稿外,报道的内容主要限定在本地…  相似文献   

9.
计划性连载,是日本报纸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也可以说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报道方式。无论是全国性大报,还是地方报,商业性报纸还是政党机关报,都有计划性连载,有时一天之内有几个连载通讯社也向加盟的地方报发计划性连载稿件。1982年1日至1984年5月,共同社曾向地方报提供《日本的幸福》连载报道,前后持续两年零四个月,连载215回,全国有41家报社刊用,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大多数地方报来说,受版面总量的制约和广告版面的冲击,时事报道每天有半个版到一个版的容量算是不错的了。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上把时事报道做活,既突出指导性,又强调可读性和服务性,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我们焦作日报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高度重视时事报道地方报纸上精彩的时事报道,是唱响主旋律的需要,同时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焦作日报社编委会非常重视时事报道工作,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柴国庆提出,也要让时事报道在版面上唱主角。我们的理解是,在安排版面时与地方要闻一视同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  相似文献   

11.
蒋宝仙 《新闻战线》2012,(12):61-62
政务报道是地方报特别是党报的传统"台柱子"。"台柱子"硬不硬,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此,一直以来地方报都投入大量精力,将做好、做强政务报道当做重要工作。在形形色色的政务报道中,每年的"两会"报道因背景显著、主题重大、与民生关系紧密而成为各主流媒体精心经营的一道  相似文献   

12.
魏湲丹 《今传媒》2013,(11):48-49
本文选取《河南日报》与《大河报》对当今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文本的内容要素进行总结与归纳,发现《河南日报》作为党报在报道国际新闻时主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审度事件本身,对一些有关国际局势变革、世界经济扭转以及中国与其他各国关系发展走向有关的报道颇为重视;而《大河报》作为都市报更多是起到桥梁作用,基于百姓所关注的角度,从民生看世界。两份报纸报道国际新闻时侧重点有很大差异,由于报纸定位不同,报道方式、内容的选择都有许多区别,本文试图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归纳党报与地方报在国际报道中的差异与各自优势,寻求两类报纸国际报道发展顺应国际国内趋势的优良模式。  相似文献   

13.
雷鸣 《青年记者》2008,(12):67-6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畏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迫近,各种新经济现象日渐增多,经济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都是读者十分感兴趣的,这就需要媒体积极关注、精心挖掘和及时报道,而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题版面无疑是一种满足读者需求较佳的方式与载体。但经济专题版面不同于目前很多报纸开设的常规性服务类专版,经济专题版面反映的是单一的主题,更讲求新闻性。地方报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策划、打造好经济专题版面,  相似文献   

14.
地方报纸如何应对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需求,从而扬长避短,在报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报纸必须把新闻报道搞活,使其更具深刻性、生动性。新闻报道不仅要立足本地实际做文章,还应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拓展视野,加强先导性和前瞻性报道。 一是要有动态视角──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寻找“切入点”,抓住关系全局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先导性报道。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报道大多成了成绩单和工作简报。要克服这种仅进行简单宣传介绍的平面报道的弊端,必须另选切入点,把着力点放在…  相似文献   

15.
在报纸满天飞,在广播、电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在新闻发生时就可以同步转播的今天,地方报纸为何要存在,地方报纸如何存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那么,地方报纸是不是就没了生存的理由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地方报纸要生存,关键是要寻找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个性。地方报纸要在运作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理由。这个理由,不能与中央级媒体相同,也不能与省级媒体相同。地方报纸要找到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只有自己能涉及,中央级、省级媒体不可能涉及或很少能涉及,这个领域就是地方文化。文化,从广义而言,是指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从狭义而言,是…  相似文献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清一座山尚需从不同视角去审视,去考察,作为一个特定地域传播者的地市报纸,没有一种全方位视角,难免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地市报纸全方位视角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想透彻地把握这一问题,必须弄清它与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一.全方位视角与传播客体的关系。作为地域性大众传播媒介,地市报纸的传播客体或反映对象是该地域这一社会大系统,作为这一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等,都应在它的视野之内;七十二行,行行都要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在近日与媒体人士座谈时说:你们在回顾去年新闻报道成绩时,提到发了多少篇宣传稿,其实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究竟看了多少、听进去了多少,有的报纸、杂志靠行政手段摊派订阅,结果到了基层人家连看都不看,就当废纸卖了,关键是如何提高报纸质量。宋德福支持新闻单位以“标题新闻”的形式处理领导活动。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对领导活动的报道一向谨小慎微,不太敢越雷池。作为新闻报道,特别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要依据活动、会议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新闻价值去衡量。不要老是按照领导“一指出,二要求,三强调…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型武器,是其权威性的重要体现:但目前不少报纸媒体的经济报道,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出发,就经济谈经济,呆板、乏味,远离读和群众:如何搞好经济报道?笔认为,确立百姓视角,从生活的角度拓展经济报道视野,不失为增强报道可读性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地方报纸能否凸显自身鲜明的个性,办出明显有别于其他报纸的浓郁地方特色,是其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实践中,报纸的地方特色帼当程度上依靠副刊来体现,因而,凸显报纸副刊的地方特色,以鲜明个性吸引读者,就成为新世纪地方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那么,报纸副刊的地方特色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20.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地方报来说,似乎都没解决好。读者反映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办报人感叹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甚至有的领导也认为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既然太多,那就少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不知为此呼吁了多少次!可呼吁归呼吁,会议报道仍不见减少。问题出在哪儿呢? 是把不该见报的会议见报了,还是原先的会议报道思路有偏差?若是让不该见报的见报了,又为什么压不住呢?若是思路有偏差,那么正确的思路应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