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举措。综述学术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成果,揭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通过供需循环体系和创新循环体系形成内在互动关系,但也存在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效互动的瓶颈因素,从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外包化等方面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关系密切。在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内涵的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体系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出现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起到内部化合作用,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基地有机融合和形成复杂的产业集群等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的机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可以从改变观念、转换思想,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应该通过实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借鉴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广东、江苏等省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的相关经验,从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来提高竞争力、加强不同制造业的联系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组建跨行业的共享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制造业进行产业分离、培育适合于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的重点,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走集聚化道路是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描述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内部结构,建立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与回归关系以及产业关联度,最后提出从营造市场环境、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和引导行业协会建设、引进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特色集聚区、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促进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作用、互动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两者之间就业互动关系对经济新常态下稳步扩大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包括制造业就业方程和服务业就业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基于1997—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综合考察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互动关系以及经济系统外生变量对其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总体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互动以制造业对服务业就业的单向促进作用为主,服务业对低端制造业存在的不显著挤出效应很可能是造成服务业无法带动制造业总体就业的主要原因。(2)细分门类上,由于低端制造业对用工成本变动更为敏感,导致就业互动关系仅表现为其对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单向促进作用,而中高端或高新技术制造业与不同类型服务业就业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加成作用。(3)市场规模、对外开放度的扩大和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增加制造业就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则促进服务业就业;相反,资本有机构成、地方保护主义的提高会分别降低两者就业。(4)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互动关系在空间区域上存在互补性。有鉴于此,应当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统筹规划,通过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区域互补性实现全面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但随着辽宁制造业改革升级、结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制造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融合,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基础,是今后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进一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迈进,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提质增效,很大程度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融合性发展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从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建立灰色关联度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实证模型,对制造业与选取的十个生产性服务业指标之间的耦合性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是软件与信息技术和金融业。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核算、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外包等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竞争力理念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和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度调整,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安徽省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创新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挑战。通过创新驱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提升综合实力、建设强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品牌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安徽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集聚过程中所形成的集聚效应,重点探讨了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无论整体考察还是基于发展阶段差异下的分区域考察,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形成的专业化服务环境,明显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产业多样化外部性则导致了城市化不经济的出现,并因此阻碍城市化的发展;地方竞争外部性也表现出对城市化发展较为不利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外对生产性服务方面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造业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而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尚缺乏关于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对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几个主要类型的发展方向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运用区位商指数模型分析自贸区建设中各片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的现状和特点,针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高级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低集聚度,部分高级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产业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弱、集聚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改善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短板的缺陷、加快自贸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和构建多样化集聚模式共存、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配套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各地方政府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和优化的途径之一。江苏省作为传统的经济大省,在制造业基础、服务业发展环境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江苏也面临传统服务业比例过大、硬件设施不足、软件环境差、地区差异大等挑战。合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江苏省至关重要,是决定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常州市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因素分析,提出了构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平台,在平台上实现各种资源共享,使企业实现高效、准确、低成本运作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9.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由于外资、产业、土地税收、能源环境等压力,产业园区普遍存在承载力不强,产业单一、服务业发展薄弱,制造业服务业、新产业集聚不足,园区与主城发展脱离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向园区2.0时代转型升级.本文通过对安徽产业园区的分析,提出了对安徽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优化建议.指出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成为资源节约集约、环境美好、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并呈现出规模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应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发展空间并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