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以2004年德国导演乌利·埃德尔执导的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个案,分析了影片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对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演绎。  相似文献   

2.
《尼伯龙根之歌》被人们一再吸收、咀嚼、利用,成为了德国民族特征的发射空间。历经多年史诗的研究时常偏入政治意识形态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轨道。却鲜有学者来探究这种种政治行为的心理根源,以及该作品所蕴藏的巨大民族驱动力。国内的学术界对于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不足存在着偏见。《尼伯龙根之歌》在中国研究的薄弱、单一、主观。从《尼伯龙根之歌》来进行德国民族心理研究对于现在中国面临的全球化趋势和未来的挑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阐释学理论,在厘定经典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德国理查德·瓦格纳改编自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个案,从时代境遇、原初文本的内在意蕴、合法的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透视,旨在对经典的演变及其工作机制作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史诗     
著名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伊尼特》(维尼尔,古罗马);《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古印度);《贝奥武甫》(英国);《罗兰之歌》(法国);《熙德》(西班牙);《伊戈尔远征记》(俄罗斯);《尼伯龙根之歌》(德国);《失乐园》、《复乐园》(弥尔顿,英国)等。著名的史诗  相似文献   

5.
四部连篇舞台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戏剧改革理想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它体现了瓦格纳跨越中世纪回归日耳曼的创作意图。该文结合瓦格纳生平及19世纪下半叶的时代背景对《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所体现的日耳曼民族性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一  以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诗歌吟咏对象 ,这在世界诗歌史上恐怕只有中国才有 ,西方诗歌从一诞生起就比较注重抒写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大事件和经历 ,如荷马的《奥德赛》 ,维吉尔的《伊尼特》 ,法国的《罗兰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荷兰的《英雄国》 ,英国的《失乐园》 ,俄罗斯的《伊尔远征记》等大量的英雄史诗。而中国古代诗歌从一诞生就直接涉及到个人的情感 ,而且这种情感是如此的丰富、强烈。如《诗经》 ,无论是《风》还是《雅》、《颂》都是如此。以后的《楚辞》、古诗十九、唐诗、宋词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在古代 ,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7.
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部三代英雄的悲剧,作为纵贯全剧始终的第一代英雄沃坦则是其中最复杂、最丰满的悲剧人物。本文从沃坦面对危机的敏锐洞察,制定措施的苦心经营以及逐步升华的牺牲精神三方面分析瓦格纳对这位英雄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论瓦格纳歌剧的英雄质素——以《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格纳歌剧多取材于欧洲北部的中世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英雄主义是瓦格纳歌剧的一个特质。文章以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对其作品中的英雄质素加以分析和论述,认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狂放、暴戾,直至绝望、毁灭的悲剧色彩。瓦格纳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展示了德意志民族无上的勇气,歌颂了人的勇敢精神;为了理想,为了拯救善,英雄们在黑暗里与恶搏斗,直至以自身的毁灭换来善的重生。  相似文献   

9.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 ,共 2 0分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是○…………………………①宙斯 ②哈台斯 ③波塞冬 ④朱庇特2、《神谱》的作者是○………………………………①赫西俄德 ②品达 ③萨福 ④阿那克瑞翁3、《鸟》的作者是○…………………………………①阿里斯托芬 ②普劳图斯③泰伦斯   ④米南德4、中世纪法国的英雄史诗是○……………………①《熙德之歌》 ②《罗兰之歌》③《尼伯龙根之歌》 ④《伊戈尔远征记》5、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  相似文献   

10.
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生父早亡,继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话剧演员、文学家和肖像画家。瓦格纳在家庭影响下,从小就热爱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14岁时曾尝试写作一部五幕的大悲剧。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自己写作剧本,自己作曲。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  相似文献   

11.
从本体论角度考察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差异.包括四个方面:一、物质的"道"与精神的"绝对理念";二、自在的"道"与自为的"绝对理念";三、与时空同在的"道"与超时空的"绝对理念";四、无终点的"道"与有终点的"绝对理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美学思想直接得益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席勒,但他的美学摒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接过费尔巴哈和席勒的人本主义的旗帜,以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切入美学和文艺学,使他的美学拥有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色彩。黑格尔美学中的"异化"和"复归"、"对象化"和"自我观照"都在绝对理念或精神的统摄之下,而这些观念在马克思的美学中得到了彻底改造,由精神领域转向实践领域;费尔巴哈是在神学体系中观照着人,马克思则将人放置到社会关系中进一步还原,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性;席勒的美学理想是"完美的人"、"全面的人",还是一种偏于抽象的人的理想,马克思则将席勒的人的理想扩展为一种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完成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3.
英雄史诗《库布兰德》是一部古老的英雄史诗,具有鲜明的克普恰克部族特征。它不仅传承于哈萨克族民间,而且广泛流传于土耳其、乌孜(兹)别克、塔塔尔(鞑靼)、阿塞拜疆等突厥语族的大部分民族之中。现传承于阿尔泰语系或突厥语民族中的许多英雄史诗,原来都是传承于某一氏族或部族的部族史诗。  相似文献   

14.
《黑暗传》是汉民族创世史诗,在中国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改写了黑格尔所说“汉民族无史诗”的历史,也填补了汉民族的一项化空白。这部伟大作品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化对于“史诗”的生成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美学以艺术理想为最高追求,而这种艺术理想只是"绝对理念"的初级内容,也是通向宗教理念的过渡环节。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艺术理想的历史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神学内涵,并在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中有着不同的体现,而具有人神合一品质的希腊古典艺术则被其当作最高的艺术理想来看待。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史诗的禳灾功能是其多元价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蒙古族史诗的文本就可以概括为对一个民族消除灾祸的诗意表达,包括英雄不败的母题,以及大量的祝赞词都对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禳灾意义。而讲唱史诗的过程则完成了一个禳灾仪式,但为了保持史诗消灾的神力也在讲唱过程中伴随着诸多的禁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必须从他批判地改造 黑格尔惟心辩证法入手得到理解。但是,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工作,仅仅在于把黑格尔绝对精神之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转换成自然界、物质自在的运动,而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活动,转换成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构成自然之向人生成或自然之“人化”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向人生成的自然或通过自身感性活动由自然出生的人。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真正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超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实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神话》以奇特的"穿越"构想再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秦汉往事,本剧通过一位80后主人公天马行空的经历,叙述了其思想由稚嫩变为成熟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当下青年对真情、梦想的心理期待;同时,本剧的创作过程也体现了潜藏在创作者内心深处向往自由浪漫心境的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实质是具有坚定性格的人物为了片面的伦理力量而导致了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但是,悲剧的结局又在于永恒正义的胜利,人物就是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沿着亚里士多德昕开辟的主观论悲剧的路线,黑格尔更深入、更具体地讨论了悲剧主人公主体方面的缺陷,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章认为其理论的最大弊端是自始至终用伦理力量来囊括一切。  相似文献   

20.
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都在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不可避免的"二元论"思维本质,以期达至实体与主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二元分立模式在绝对精神的统摄下告别分裂实现了统一,但是马克思不满意于黑格尔只是在思辨领域也即在思想领域以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所实现的形式上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试图超越知识论立场所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外在性统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过劳动实践联结起来的感性对象化关系这一本质上的统一。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本原就是对象性存在,从而为我们应对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