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洪伟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2):98-103,122
童书业学术研究领域广博,在其所涉领域皆有独到建树。画学史上的"南北宗"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末及整个30年代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童书业从史实考辨角度进行辨伪研究,是民国时期最早在美术史研究领域运用新历史考证法的学者。分析童书业"南北宗"研究,可加强对学术方法与研究对象性质转换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能更深入了解民国史学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辰 1 1 0周年之际 ,我国学术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我曾是顾老的学生童书业先生培养的研究生 ,毕业于顾老早年曾学习和任教过的北京大学 ,又与顾老同籍苏州市区 ,因此在顾老晚年 ,曾和他多有交往。顾老的学术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 ,成为我学习的楷模。在此 ,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 ,对“古史辨”和“层垒地堆积成的古史”说的认识。第二 ,对顾老开拓的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的认识。第三 ,对顾老奖助后学 ,关怀学术后辈成长的品行的认识。第一 ,顾颉刚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是在 2 0世纪前期提出了“层垒地堆积成…  相似文献   

3.
刘戈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3):292-296
在传说中,尧舜禹相禅让,许多人认为是后人的虚构,如杨宽先生、顾颉刚先生,童书业先生等人即是。但肯定这一传说的也大有人在。不仅儒墨两家予以肯定.连庄子在《尧让.天下于许由》这则寓言中也似援引成说而撰出一个与禅让一脉相承的故事来.并且那般发人深省.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写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葛兆光先生关于思想史写法的讨论,可为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启示。罗宗强先生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亦可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和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借鉴。重写文学批评史和重建中国文学理论,应重视新材料之采集和研究,作者以为:今日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其可作为研究之新材料,并足以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是学者不曾重视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资料和边省地方文献中的文论材料。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更值得重视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中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浅谈滕固及其《唐宋绘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固作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唐宋绘画史》在艺术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方法论上讲,滕固虽然深受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将风格分析作为主要手段,并辅之以图像和文化史的叙述,但在实践中又不完全拘泥于此,尤其是在其后期的研究中,亲身投入考古调查,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宗廷虎、李金苓先生为当今汉语修辞史研究的领袖人物。其开创性的修辞史理论研究精深独到;其修辞史专题研究以语料丰富、发掘深入、论述精细、见解卓绝而著称,对中国修辞史的研究具有引领示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学科。该学科重要奠基人程应谬先生是著名的魏晋南北朝史和宋史研究专家,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家驹是著名宋史研究专家,其对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已成为经典之论;著名宋史研究专家朱瑞熙先生在宋代政治史、文化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曾被选为中国宋史学会会长。这些老一辈学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方国瑜先生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总结的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文章钩沉了以往被学界忽视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进入西夏史研究的过程以及该理论对西夏史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通过徐中舒先生而进入吴天墀先生视野,并为吴天墀先生所接受。《西夏史稿》首次运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研究西夏史,是该书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西夏史稿》采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这一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西夏史,提出许多重要观点,理论的核心即中国历史有整体性。这一观点在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中得到继承、发展,深化了西夏史研究,促进了宋、辽、西夏、金史的贯通研究,推动了“大宋史”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9.
童书业先生 (1 90 8— 1 968) ,字丕绳 ,浙江鄞县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是一位自学成才和具有多方面造诣的学者 ,早年受旧式私塾教育 ,1 92 8年起受《古史辨》的影响开始潜心研究上古史。 1 93 5年受顾颉刚之聘担任顾先生的私人研究助理 ,兼任禹贡学会编辑。抗战期间相继在吕思勉先生主持的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宜兴和常州等地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历任上海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总务部主任 ,兼任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1 949年到青岛山东大学工作 ,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副主任、古代史教研组主任 ,青岛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山东…  相似文献   

10.
第一代中国法国史学人的主要代表是杨人楩、沈炼之、王养冲、张芝联、端木正等诸位先生。他们著述甚多,涉猎颇广,多数长寿,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巨变,其思想、著述与行动为中国法国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勾勒第一代中国法国史学人的群像,梳理其在不同历史处境下所做的政治选择、人生际遇和学术研究,不仅能够拓宽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史的研究,而且也可能对中国法国史学科自身的反思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吕著中国近代史>是吕思勉先生运用爱国主义基调写成的力作.该书从本土化的研究视角,运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主义评判标准展开研究,坚持论从史出,见解独到,处处闪耀着吕先生高明的史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反思,顾颉刚提出“不立一真,唯穷流变”的历史研究理念。对“立一真”这一治史思路的批判构成了顾颉刚史学的基本特征和逻辑出发点。顾颉刚史学思想中的四个重要内容:中国上古史学说大多为有意造伪、研究古史的故事化取向、历史演进的研究方法、化史实研究为思想史研究,都和“不立一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花鸟画作为绘画形式,比山水、人物出现早。它经历了宋、明、清、现当代等四个大的鼎盛发展时期。长安画派多擅花鸟,是花鸟画在现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张施民师承“二蔡”和康师尧,但更重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在花鸟画创作上有自己的不少特点,他是长安画派的第二代重要画家。  相似文献   

14.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开拓历史研究新领域的一个结果。《食货》创办的史学意义,在于明确打出“社会史专攻”的旗帜,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拓荒与奠基的作用,在中国史学融入世界史学新潮的历程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食货》的成功,得益于陶希圣在会通史料与理论之研究理路上的探索。所有这些对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的客观演进历程,不仅为人们提供教育史学演进的知识谱系,而且提出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局限性与不确定性。由于中国教育史研究源于新式学堂的教学需要,服务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起点并使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由此出现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史学研究。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史研究者在借鉴苏联教育史学的基础上,对以往教育史研究成果重新作出分析评判,教育史学史得以兴起;然而,由于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不当,在改变学术研究性质的同时,还改变了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在教育史的恢复重建中,开始关注以教育史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研究没有问题。为繁荣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克服固守于“用”的教育史研究定位;其二,教育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建设;其三,教育及教育史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外来教育史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丹书,清代艺术家,以诗书画名世,被誉为"三绝",其诗清新妥贴,书法各体皆工,绘画亦卓有成就,黄丹书在清代艺术家中无出其右,应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传统绘画具有较为突出的程式化特征.它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眼中的世界,体现出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青睐,也得到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因为受到西方写实油画的冲击,国内部分人士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某种怀疑和偏见,对中国画的程式化表现也不加分析地持否定的态度.我们唯有深入地研究中国画发生发展的美学基础,才能科学地、正确地认识程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所体现出的鲜明民族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笔墨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工具材料,更重要的是中国画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具有独特性和统一性。熟悉笔墨的演变历史和功用,加深对笔墨互动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是中国画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张静如教授在中共党史及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认为其指出的中共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浅、窄、粗”问题是符合实际的,其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的观点是切实可行的.张静如教授的社会史理论观点对中共历史和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国人为了“救亡图存”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当今,足球以改革求强的美梦一次次破灭,改革已进入冰期,以史为鉴,深入挖掘这段历史,对于改革求强的中国足球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