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文通过对书籍设计与纸本书、民众阅读、公共图书馆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阐述了书籍设计对纸本书的未来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书籍设计对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珂 《出版广角》2018,(11):59-61
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在书籍设计出版领域应用发展的分析,阐述人工智能对书籍设计出版的积极影响,探讨人工智能在创意能力、审美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对书籍的设计出版提出智能辅助设计和智能个性化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人工智能和书籍设计出版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下的书籍设计有了长足发展与进步,但仍无法回答如何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完成具有个性与特色的现代性品质塑造问题.文章回顾了中国现当代书籍在现代性品质实现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发展初期(清末民初的积极探索)和发展中期(改革开放后的持续努力);以吕敬人和朱赢椿的设计实践为例,探讨了构建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的三个路径:以民族文化为基石进行现代性设计、形成具有创新力的现代本土设计范式、弘扬中式美学.当书籍设计界通过群体努力将书籍设计方法、观念、范式等形成系统的、有特色的设计体系时,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就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4.
郭树坤 《中国出版》2023,(24):45-49
文章针对出版工作者在编辑设计中认识偏差的现状,分析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区别,提出文编、美编应基于书籍设计的理念,打破藩篱、通力合作,满足新时代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需求,针对当下出版社普遍存在文编、美编交流不顺畅的撕裂状态,提出通过强化和合共生的观念、树立守正创新出精品的理念、转换对设计工作的认知视角、完善协作创新的机制等举措构建新型文编美编合作关系,在书籍设计理念上形成共识,加强市场意识和精品意识,给图书设计注入“灵魂”。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灿若星辰,中国书籍设计也历经千年,设计理念不断发展创新。依托中国现代书籍创新设计理念,以《蚁呓》的实验性理念尝试为例,驳斥了《蚁呓》之无病呻吟论,分析了以《蚁呓》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理念的时代转向,同时论述了《蚁呓》在现代书籍设计理念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籍形态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书籍形态在演变过程中深刻地、系统地反映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书籍形态不断演变、传承、创新.现代书籍设计继承了传统书籍的形态特征,注重书籍形态的艺术表现和创新,但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正确把握书籍形态设计的原则及价值观,提倡健康科学的设计理念,把握好书籍形态设计的"度",需要设计师顺应时代发展脉络不断探索.如今,现代数字科技已然介入书籍形态设计,使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虚拟空间技术与书籍形态设计的融合成为未来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书籍设计中的创新,除了要尊重中国传统书籍文化,还要在现有设计形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要被现有的模式观念束缚住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书籍设计的新形态,是当今书籍设计界和高校书籍设计教学过程中所要探索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书籍设计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下做得更好?如何在国际书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何从得到认同到逐步受到青睐?吕敬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书籍有了纸质、电子和DNA书籍之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阅读方式的流行使人们担心纸质书籍的命运。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的"完成任务程度决定存活程度"、人类感觉的"即时/永远"轴线、"特定领域生存"和人性化趋势理论指出了三种书籍的未来命运。三者在与语词的关系、与"太阳光"和"电光"之间的依赖关系及传播效果的物质场所感等方面各有优劣势,决定了纸质书未来将与人类相伴。三种书籍各具不同的"即时""永远"传播特性以平衡人类感觉,未来都将在人类社会中有属于自己的领地。  相似文献   

10.
书籍的版式设计是指在一种既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例、结构、层次、图表等设计要素作艺术的、科学的处理,使书籍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形式,既能与书籍的开本、装订、封面等外部形式取得和谐,又能充分体现出书籍原稿内容的性质色彩,以其特有的和谐一致的整体形式给人以美感。因此,书籍的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同书籍的封面、扉页设计一样,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手段,对每一册书籍的版式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溯了书籍装帧设计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多媒体对传统书籍装帧与设计思维的冲击,阐述了书籍装帧设计在当下面临的困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书籍担当着传播新知和文化大众化的重任,书籍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变化引起传统书籍形态由线装书向平装书的转化,也催生了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化。许多书籍设计家在吸收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时,或注重装帧艺术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或融合民间艺术因素,创作了大量的书籍装帧艺术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现代创新意识,也为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对于当下书籍装帧艺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事书籍设计工作多年,尤其近几年建立了自己的设计团队,我更多地在思考:书籍设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书籍设计在出版链上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设计的价值应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我们需要书籍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偶有所得,便一一记下,随之形成了书籍设计新主张若干条,这也算是对自己思索的一次小结,望与业内朋友、设计同行交流互通,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书籍设计追求美的境界。我国目前的书籍设计现状令人深感忧虑,存在过度装饰而缺乏内涵,过于简陋而缺乏美感,形式空泛而脱离内容等问题和走向。今后,书籍设计应向传统取经,善用汉字、绘画、书法、篆刻等传统元素。同时,书籍设计需要克服浮躁之风,将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善用电脑,并跳出电脑;善用新材料、新工艺,与国际对接;从平面设计走向立体设计,创造真正符合美的书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建筑与书籍的同一关系,并从设计观念、表现形式和设计目标等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在契合性,并重点论述了现代书籍的设计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更多观念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借鉴,目的是探寻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从市场中精选成功案例,从书籍的出版要求、书籍类别、设计思路、装帧手法、印刷选材、印制工艺、印制流程、成本控制等节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创作思路与印制工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芳 《今传媒》2013,(5):99-100
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再简单地为了设计而设计,书籍被设计者从各个角度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质感,即"书籍五感"。书籍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愉悦的体验。只要书籍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理念创新,坚持从书籍内容出发,就能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心理的好书。  相似文献   

18.
张杨  李鹏斌 《编辑之友》2018,(8):100-103
仿古书籍装帧设计因其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在现实中大量运用,其设计与渊源大致有几种形式:或完全以古代书籍样式和纸质类型进行装订,或借用线装面貌样式而采用现代的纸张、剪裁和字体,或采用古代书籍的元素符号和表现形态,或成为装饰性的物件.其中所追求的审美意蕴是经典书籍装帧样式所具有的恒常价值,古代书籍装帧审美的现代运用,还包括当下书籍装帧设计审美求新的需要.仿古书籍装帧的艺术形式及其形式美的法则、艺术美的规律是客体存在,内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意蕴是设计得到普遍认可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9.
书籍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是知识和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文字和书写的抽象化符号。纵然技术革命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但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在人类社会中保留着其社交功能。文章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社会中与书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梳理,探究书籍在人类社交实践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现书籍在人情往来、学术交流、互动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出版业应进一步紧抓读者需求,传承优良传统,精准定位社群,用心维护社群,并尝试突破社群,打造全社会的尚“书”之风。  相似文献   

20.
王涛 《编辑之友》2016,(3):101-105
书籍是承载知识、思想、信息等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在不同时代,书籍被赋予了不同形态,是当时的文化背景、科技水平、社会状况、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反映.书籍设计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全球化浪潮下的冲突与融合逐渐加强,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文章探究了当代艺术环境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形态,阐述了实现书籍形态设计创新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