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走出去”战略十几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但离真正融入主流国际出版市场仍然有较大距离。文章分析了“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提出“走进去”才是中国出版国际化的终极目标和成功之道。为此需要在理念、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变,切实提高“走出去”战略的成效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2.
张宏 《出版广角》2014,(13):22-25
正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力构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能力问题,即国际竞争力问题;二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效果问题,也就是传播效力问题。经过我国政府和出版业的共同努力,中国出版走出去业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正日益扩大。从出版数量讲,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出版大国,然而中国出版走出去体现在走出去的效力上与国际出版强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最大的表现之一是我国出版的国际传播力不强。  相似文献   

3.
出版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而“五力”建设正是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工程的目标导向与重要抓手。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力是出版走出去的最高诉求,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则是着眼于出版走出去的内涵建设。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关键在于有效出版;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要着眼于增强出版走出去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形象的亲和力,出版应力破刻板印象;增强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出版应重构话语逻辑与叙事策略;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则出版要提升舆论场的控场能力。  相似文献   

4.
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出版走出去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中国成就”蕴含的内在逻辑,展现当代中国形象,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资助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国际话语权视域中,从话语施行者、话语内容、话语对象、话语平台和话语反馈等方面梳理项目实施的情况,研判其取得的成效,反思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出版"走出去"日益提升到国家的文化战略,各级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力量推动图书实物出口、版权和资本"走出去"。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召开之际,我们以专题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宝贵经验,展示我国大众出版、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在"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以期给诸位同行带来启发与思考,探索更多更好出版"走出去"的新办法、新举措。《拓展出版"走出去"渠道,提升国际文化传播力》一文汇集了6家出版社"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展示了"走出去"方式的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6.
《出版广角》2014,(16):24
正近年来,在政府"出版‘走出去’"的号召和推动下,我国出版机构都加大了出版"走出去"的力度,在各个层面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出版"走出去"的路径。他们不断创新想法,积极实践,结合各自出版机构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走出去"路径,在"走出去"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亮点。在出版机构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推动下,我国出版"走出去"渠道不断拓展,成效不断凸显,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我国出版走出去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尤以中国出版理念和机制的被了解和接受度、出版内容走出去的可理解和被认同性、走出去海外主流营销渠道的欠缺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不足等方面,导致中国出版走出去在国际出版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而要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上述问题,加强话语权构建、提升我国出版的国际地位是有效策略和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琪 《科技与出版》2021,(11):23-28
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在整个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相比其他话语更易于走向世界,且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学术出版"走出去"有利于争夺国际话语权、因地制宜地建构和输出话语体系、提升争取学术话语权的能力.我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在规划制定、知识体系和术语体系构建、出版体系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使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术出版"走出去"需要加强出版和术语相关规划,构建国际化、标准化的知识体系、术语体系及学术出版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金 《出版广角》2012,(9):47-49
正不论从市场发展角度,还是从政府推动角度,我国的数字出版"走出去"都恰逢其时。出版社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让优秀内容以"数字出版"的形式"走出去"。出版业"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是出版者的一项神圣责任。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一大批图书走出国门,深受海外读者的喜欢,扭转了版权交易的逆差局面,传播了中华文化。不过,纸质图书只是出版的一种方式,数字媒体出版物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入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10.
辛晓磊  周斌  池瑶 《出版广角》2021,(10):13-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与传播关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发挥主题出版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引领作用,从选题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跟进、顶层设计等方面全面提升传播力,也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推进助力.  相似文献   

11.
出版走出去担负着向海外输出图书类文化产品的重任,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力。出版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应该重视异质文化交流中的受众心理,从文化心理学视角出发,尝试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深挖传播内核;主动运用共情策略,转变传播视角;开展文化混搭,强化传播策略。通过学科交叉与结合,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出版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当前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面临传播力不足,只问传播不问效果,内容生产不能满足国际需求,缺乏对国际用户的了解,国际化数字出版人才不足等问题.对于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而言,顶层设计是核心问题,适应性内容是基本前提,传播力建构是主要手段,本土化策略是关键能力,人才建设是决定性要素.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应建构具有国际适应性的传播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国际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走出去"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出版"走出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基于一些优秀大学出版社的成功经验,分析大学出版在中国出版"走出去"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从传播定位、传播竞争力、国际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大学出版社未来"走出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宋冰  张亚欣 《出版广角》2018,(10):23-25
走进新时代,出版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建设出版强国,把出版业作为民族复兴、文化强国的基础力量、先导力量来认识、谋划,在此前提下搭建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平台,以此阐述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方案、传播中国智慧.文章以尼山书屋为例,从创新理念、开掘优势 、融合发展、故事驱动等方面探讨了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在新时代如何"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走出去"进入新阶段,作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数字出版产品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其"走出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中国数字出版产品想要进一步"走出去",亟待政府、出版企业和出版行业协会共同发力,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大力拓展渠道平台,坚持精准施策和效果优先,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更深度地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民族精神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出版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出版走出去战略是加强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出版走出去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在制定和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存娜 《科技与出版》2023,(11):117-126
新时代以来,中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在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的对外学术传播中积极作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整体影响显著上升。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我们不但要“走出去”传播自己的声音,从长远看,还要在本土打造出具有普遍性的社科评价标准、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出版传播平台,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出版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8.
以“引领”二字界定主题出版“走出去”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的新表达。引领原因是方向一致的必然性、目标一致的战略性、路径一致的必要性。引领内容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结构上的需要。引领路径是主题出版“走出去”在话语、传播和国际话语权上的创新突破。引领内容的逻辑点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需要,引领路径的逻辑点是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创新突破,后者满足前者需要,二者结合昭示引领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会峰 《出版广角》2019,(15):33-35
中国文学"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国家主管部门、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影响力的不仅是服装、饮食等这些浅层次文化,而且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图书"走出去"要注重传播深层文化。图书出版要注意文化传承和深入浅出:出版经典著作一定要解释得浅显易懂;出版通俗读物则要赋予其文化意义。如此,基于文化传播的图书"走出去"才有深厚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