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为了贯彻落实政治指导思想,适应社会宏观经济变革,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职师资培养的总体目标从宽泛到聚焦,规模、素质、培训体系的关注点经历了由量到质的演变历程。决策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符合公众基本利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是中职师资培养目标演变的价值诉求。"十三五"期间,中职师资培养目标将会更加契合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树立以创新为发展理念,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标准,实现卓越教师培养。  相似文献   

2.
1987—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呈现出"运行机制占剧主导地位"、"被动性、招生指标、导师队伍建设和外部保障是政策话语的集中关注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关注波动较大"、"主动性、准入质量、培养目标和内部保障的关注呈现下降的趋势"、"正向激励呈"蜻蜓点水"式分布,突然连续关注反向激励"的演变特征。政策价值也实现了从效率到公平、从秩序到自由、从德治到法治、从权力下放到权力优化的转变。因此,应在精神激励以及法律约束二者相结合的改革原则基础上,关注投入主体间的利益诉求、科学设计人才选拔的环节、差异性设置课程及运用教学方法、不定期考察导师的"德艺、改善师生间关系,从而促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以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成效不突出的原因很多,其中合作双方没有建立双主体地位,没有恰当的合作平台,没有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文章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从微观层面深化、细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兼顾校企双方目标诉求,满足双方利益建立校企合作动力促进机制,构建校企双主体运行与管理机制,搭建基于双主体的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合作平台,创设"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的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及考核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主要政策60年演变进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在中职师资培养上,由主要依托中职学校自身和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来培养师资,发展到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在中职师资培训上,从依托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发展到构建出完善的国家、省级、市(地)级和校本培训四级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拟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考评机制方面探讨其合理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职升本”是广西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中职升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案并不十分明确,因此有必要针对该类学生的特点研究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学生从中职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来总结出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中职升本”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布局,使中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巨大挑战,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基于浙江省H市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的调研表明,当前中职师资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体上表现为数量欠缺和结构失衡,个体上表现为职业倦怠和观念落后,需要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和培训,以实现存量优化和增量提质。推进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转型,要将职业教育理念提升到数千年技能人才移位的高度,以市场体制激活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活力,坚定不移地以"双师型"建设作为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的主要目标,建立中职师资培养和培训内外部的协调体制,推进中职教育全面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特殊教育是国家扶残助残的发展之策,特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诉求.目前,我国特殊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政府管理与制度保障两翼缺位、企业办学与利益机制诉求不满、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失衡等困境,基于残疾学生障碍类型不同、程度不一及病因复杂等特征,从政府、企业、学校视域提出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破校热企冷"壁炉现象"、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突围之路,以期提升特殊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与职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双师型"中职师资结构模式及队伍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要以任职资格而非职称为标准,来界定"双师型"中职师资资格,并将此作为新教师的培养目标、老教师的发展方向和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框架.中职师资由三类教师构成:编制内专职教师、从社会各界聘请的兼职教师和在实习中企业指派的实习师傅,以此结构为基础,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职专业品牌学校的"三层培养"战略构思为:在确保文明人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蓝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更高比例的灰领阶层。"三层培养"战略有利于确定中职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目标,正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创建和发展中职专业品牌学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结合对中职培训需求分析认为,中职教师培训要找准切入"点",立足于教师的培训现状,要贯穿一条"线",着眼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打实基本"面",致力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开展对中职师资培训,努力建成一支与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师资队伍,"点线面"的结合是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职教高考”的提出,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岗位化”逐渐转向“行业化”.中职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目标分歧、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施冲突、职业认同与自我发展掣肘的难题.结合中职教育的教育性与职业性,中职人才培养可以从加强与区域内高校及企业的合作、组建以职业为核心的师资力量、构建横纵贯通的育人体系三个方面进行革新,以应对“职教高考”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实施的中职免费教育,是作为教育惠民工程推出来的一项阳光政策。毋庸置疑,这一政策的价值诉求是加大经费投入,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然而,从实施效果看,由"免费"带来的中职发展效益并不太乐观,不但至今没有显现出良好的预期效果,反而是矛盾日益尖锐、问题日趋凸显,形成政策"大力驱动"与现实"效益滑坡"的极度反差。可以这样说,"免费"是投入方式的创新,虽然对于解决中职现实  相似文献   

14.
<正>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政策指引下,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结合各地职业教育师资需求和当前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天津市教委的指导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开展"四位一体"协同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师资的改革,协商制定中职教师的培养计划,在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健康主体意识。由于将来走上社会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技能,中职学生尤其需要培养健康的主体意识。而中职学校"后进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主体迷失"现象。本文对中职学校"后进生"的"主体迷失"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教材编写贯通、教学方法贯通、实践实训贯通、考核评价贯通七个方面,研究"中职→高职→本科"的贯通培养。  相似文献   

17.
海鹰 《教育导刊》2015,(2):70-72
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其责任主体。从幼儿教育"小学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小学理应成为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责任主体之一。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小学的作用,构建从幼儿园到小学无缝对接的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合流的幼小师资培养、培训与交流制度以及营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良好氛围,多方合作共同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  相似文献   

18.
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是当前职教师资研究的重点课题。根据教师职业成长规律与国家职教教学名师的个人素质及成长发展历程,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把职前和职后紧密连接起来,并实现大学、企业、职校三者的有机合作,实施立体化的培养策略。职前与职后三维立体的培养模式将使三者实现共赢,这种合作机制的成功实施需要许多支持条件,如政策规章、模块式整体化课程的设计与运作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职升本"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新形式,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将岗位适用性能力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核心,既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与发展趋势,又与培养对象特点和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以岗位适用性能力为核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体系、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变革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全方位提高学生岗位适用性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由于校企双方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教师认知、合作培养、师资管理等方面存在协同度不高的问题,致使高职"双师"队伍建设陷于困囿。为此,需要通过细化利益实现途径寻求双方利益交集,激励多主体共探"双师"协同培养的未来路向,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顶层设计引路;发挥职校的主体作用,运作机制开路;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积极配合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