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思遥 《知识文库》2022,(19):103-105
<正>本文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需求与问题出发,阐述了将服务设计理念应用于校企协同育人中的意义,并提出了应用服务设计理念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校企协同育人服务系统和全链路式校企协同育人体系的思路。随着现代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设计的对象逐渐从单一产品转移到包括产品在内的服务价值链,这带来市场对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在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都在探索如何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以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辽宁工科优势高校形成了依托校企联盟、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植重点学科专业和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等校企协同育人四种模式。校企协同育人存在长效性不足,企业利益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契合度不高,促进校企无缝对接、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未完全理顺,企业缺少主动参与的意愿和动力;持效性不足,教师管理体系、教学评价制度还不完善。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路径:一是完善政府政策保障体系及激励举措;二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三是强化校内职能部门整体联动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就业导向,介绍了校企协同创新"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内涵及构建的重要性,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明确校企双导师职责,优化校企协同创新"双导师制"育人模式,以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双高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再延伸和着力点,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新一轮内涵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基于目前高职院校"特高计划"项目建设,从校企等办学主体如何协同的视角,探讨了协同教育理念的认知、推进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等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建设的理论问题,并立足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实践和现实诉求,有针对性提出了"五个根据"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建设的实现路径:即根据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根据专业结构布局进行师资资源与学训资源的配套、根据"学习参与度"成效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根据重点专业(群)的建设需求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5.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防灾科技学院将新工科建设作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以电子科学技术类专业为改革试点,着力破解创新创业教育难点,着力探索协同育人的现实路径,重点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相协同、专业课与课外科技活动相协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协同、校企所共建共享相协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协同等方面推动融合育人全面发展。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科技类社团建设、校企所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6.
校企协同育人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共赢的本质需求。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依托,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崇尚做人做事创新并重,成长成才成人并举,方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德州学院实施太阳能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例,通过创建校企、校地协同培养共同体;构建校企、校地协同育人环境;形成校所、校企协同创新成果;搭建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良性互动为兄弟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校协同创新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最为引人瞩目的改革之一。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协同创新是其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结合实际进行了基于区域产业视阈的协同创新路径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区域产业分析明确了协同创新的目标,探索了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建设山东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关键。从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四个维度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格局,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采取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等举措,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依托省级学科和创新服务平台,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实践为基、创新为魂"的教育理念,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围绕核心课程群,构建产学研结合、符合专业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了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实验对象和实验项目。同时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资源,构筑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最后,中心进一步深化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工作而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上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1+3+N"的试点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三段培养、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对其他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建立"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业化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专业(群),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科教师队伍,实施工程教育认证,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协且同、融且合、合且优”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即完善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在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中,校企双方都获得实惠,借助"工作室"的形式和机制运行,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为企业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校企协同"工作室"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分析目前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究新时期校企协同"工作室"运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玉亭 《文教资料》2020,(8):130-132
本文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理论阐述研究现状,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条件和"五重构、五实现"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医学院校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科教融合与校企融合不充分、产学研结合不足,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育人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研究探讨了通过"校企医孵"四方共同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试行"三协同""三尽早"和"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摸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5年的实践表明,该育人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7.
“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所倡导的校企协同培育工程人才的理念,对高校的工程教育而言,既是改革的契机,更是发展的机遇。规避校企协同的可能风险、寻找有效合作途径以及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协同点。因此,校企协同中高校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研判行业企业需求,找准协同点,从理念育人、实践育人、项目育人和压力育人入手,积极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有效途径。通过成立校企协同组织机构、改革课程体系、人员双向互动、学生全年企业实践等方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致性,然后分析了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困境,最后提出了劳创融合视域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企业学院及其校企协同育人,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企业学院,是校企深度合作与协同育人的有效范式之一。目前学界对企业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学院的内涵界定、功用意义、办学主体、关键要素、育人实践、发展方向等方面。站在"十三五"全新的起点上,校企还需合力助推企业学院协同育人在各专业(群)层面的落细落微落实,还需持续创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校企合作思路,尤其是合作企业更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实验教学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服务器、交换机与转换器。广东金融学院在多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以"互联网+实验教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全景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打造"互联网+"现代金融服务产教融合实验实训中心,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等3个重要内容,实现了实验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