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钦彪 《数学教学》2013,(11):13-15
数学直觉是人们对数学对象的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领悟或者洞察,也就是说数学直觉是一种不包括演绎推理,不同于逻辑思维的一种直接感受,属于非形式逻辑思维的思想活动范畴.数学直觉也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形式或者基础.  相似文献   

2.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正确的结论、试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合情推理是富于创造性的或然推理,在数学发现活动中,为演绎推理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具有提出猜想、发现结论、提供思路的作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数学发现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解题应审美     
贺艳兰 《考试周刊》2014,(17):68-69
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与奇异美渗透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定理公式、数学的理论结构中.在数学解题中应关注题目本身蕴含的数学美,即应对题目进行审美,并借助审美获得审美直觉,使得题感经验与审美直觉相配合,从而确定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4.
美是真理的光辉!数学解题中,用数学审美的眼光去观察题目的结构特征,捕捉美感因子,作出审美思考,会帮助我们探寻到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5.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认为"逻辑起始于直觉",而直觉往往是受思维主体的审美情感所支配的.在解题训练中,如能运用美学观点考察对象和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数学思维的美学方法和解题策略.美学观点一旦与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特征相结合,思维主体就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审美直觉,而数学审美直觉孕育着解题思路,有启迪解题灵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推理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或类比推断结果的思维方式,一般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和确定的命题出发,通过规则推断结果的思维方式。合情推理的结果不一定正确,但是常常会创新,演绎推理的结果一定正确,但是不会创新。因此,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常常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猜想,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结论,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审美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如果这个推理是通过逻辑的方法进行的,这个推理就可以称为逻辑推理.如果这个推理是通过直觉的方法得到的,就可以称为非逻辑推理或直觉推理。数学中的直觉,一般认为归根结底是由思维者的审美情感所支配的.可以说,数学中最高层次的直觉,就是美感直觉。  相似文献   

8.
俞昕 《中学教研》2008,(12):1-3
徐利治先生曾经讨论过一个关于“数学创造力”的公式:创造力=有效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审美能力.此式中的“审美能力”是指心灵中感知数学中的和谐性、简单性、对称性及奇异性的一种直觉能力.从数学发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来自审美直觉.任何数学科学的创造发明都产生于观念的选择,而最佳选择的出现归因于无意识里的“审美直觉”,这种直觉是人类一种最高层次的心智本能,正是这种心智本能会导致发明创造.心智本能在人的心智机制中往往潜藏得很深,  相似文献   

9.
有的学者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非知觉和概念,故“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直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直觉是与人类认识活动相对立的直觉。如果把这种直觉即直观当作一种特殊的感性认识,并且不是孤立地谈论直觉,而是联系与直觉密切相关的理解来考察审美认识全过程,必然能够得出符合审美认识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以思维过程是否遵循规则为标准,可将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审美直觉与合情推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审美直觉与合情推理及其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审美直觉强化合情推理的可靠性、审美直觉调控合理推理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12.
数学推理的本质和功能及其能力培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数学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及实践性推理等,但其本质在于演绎推理.思维功能和理解功能是数学推理的2个主要功能.在早期数学教育中,对推理能力尤其是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要创造推理的环境和机会,使数学课堂形成良好的推理风气。  相似文献   

13.
Our main goal in this study is to exemplify that a meticulous design can lead pre-service teachers to engage in productive unguided peer argumentation. By productivity, we mean here a shift from reasoning based on intuitions to reasoning moved by logical necessity. As a subsidiary goal, we aimed at identifying the kinds of reasoning processes (visual, inquiry-based, and deductive) pre-service teacher's students adopt, and how these reasoning processes are interwoven in peer-unguided argumentation. We report on a case study in which one dyad participating in a pre-service teachers program solved a mathematical task. We relied on three principles to design an activity: (a) creating a situation of conflict, (b)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situation, and (c) providing a device for checking hypotheses/conjectures. We show how the design afforded productive argumentation. We show that the design of the task entailed argumentation which first relied on intuition, then intertwined the activities of conjecturing and checking conjectures by means of various hypotheses-testing devices (measurement, manipulations, and dynamic change of figures with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leading to a conflict between conjectures and the outcome of the manipulation of DG software. Peer argumentation then shifted to abductive and deductive considerations towards the sol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task. These beneficial outcomes resulted from collaborative rather than adversarial interactions as the students tried to accommodate their divergent views through the co-elaboration of new explan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直觉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对于艺术形象和鉴赏对象具有一种先于推理或独立于概念思维的能力或力量。由于柏拉图、笛卡尔等的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强调,使得直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贬抑为非理性而淡出学界的视野。与柏拉图、笛卡尔等截然相反的是,鲍姆嘉通、康德及克罗齐、柏格森、胡塞尔、朱光潜、刘海粟、木心等却都已洞察了直觉的力量,并使得审美直觉不再遮蔽。审美直觉联结着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象,是将"物"化为"美"的中介。审美直觉起源于人的感性和人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是艺术家认识事物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审美直觉又与理性、知识等密不可分,且其首先关涉的还是艺术形象。在浩如烟海的人类艺术宝库中,杰出的作品一定具有成功的艺术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则一定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逻辑主要研究语形和语义之间的二元关系,是特殊的形式化的推理系统。演绎推理并不必然要求论证是演绎有效的或者是无效的。演绎推理是不可废止的,但非演绎推理却是可废止的。从知识科学的角度看,逻辑的作用在于提供推理形式化的范式。现代逻辑和方法论以及科学哲学之间关系密切。演绎推理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非演绎推理或可废止推理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刻画。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中,大学生的数学倾听能力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从大学生的数学倾听的心理来看,大学生的数学倾听存在接收、理解、推理、反省4个心理阶段;目前大学生在数学倾听方面主要存在缺乏倾听动机、倾听注意力不能维持、缺乏倾听技能3大问题;激发大学生数学倾听的动机,维持数学倾听的兴趣,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数学倾听能力,能提高大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8.
PISA测试结果的每一次公布都会引起世界的瞩目,各国政府及相关教育政策决策者会依据其结果对其相关教育政策作出调整。在正式实施测试之前,OECD会提前公布相关测试框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的教学与评价走向。PISA2021测试框架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体现在数学素养定义中的数学推理,侧重在数学推理的介绍及其与问题解决的关系。通过对PISA2021的分析发现,数学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贯穿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所有数学活动的展开都围绕数学推理而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审美判断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作了详尽论述,进而认为审美判断过程虽然以直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求真、向善、审形式美的逻辑推理。另外,文章还对审美判断和审美判断过程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语感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随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日益显露出来,但是至今缺少理论上令人满意的界定和论证。从语言的出现造成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的定位,以及无意识心理在人的意识活动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入手,可以看到语感就是我们对语言的无意识,由此,就可能深入探讨语感在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两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