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铜与浓硫酸的化学反应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现象。新教材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这样叙述的: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为Cu2+。  相似文献   

2.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101页实验4-9: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该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难得素材。由于实验反应因加热温度、硫酸的浓度、反应物用量等条件不同,反应出现不同现象,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实验装置的探究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装置的最大优点是简单,但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缺点。1.不能探究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2.反应加热生成二氧化硫及硫酸酸雾易溶于  相似文献   

3.
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若按教材(人教版必修本)中的装置和操作难以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为了使这一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设计了如下实验.一.实验装置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1.按图示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和烧杯中加入相应药品,连接好装置,使止水夹处于开启状态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I3分钟左右后停止加热,待伸进烧杯的导管中溶液要回流时关上止水夹a和b.实验现象:加热片刻后钢片表面逐渐变黑,同时有气泡产生;继续加热,反应变剧烈,黑色固体基本消失,溶液逐渐变混浊;品红…  相似文献   

4.
针对鲁科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教材中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实验存在试剂用量大、开放体系有二氧化硫逸出及拆卸装置时有二氧化硫泄露的不足,文中对该实验进行了绿色化微型化创新设计.利用倒吸原理分开对发生装置和性质验证装置进行尾气处理,较为彻底地解决了装置内二氧化硫逸出和泄露问题.微型化创新设计实现了试剂用量小、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要求.该创新设计还适用于高中其他常见有毒气体(如Cl2、N02、NH3等)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相似文献   

5.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以及二氧化硫的性质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两个知识点。通过改进铜与浓硫酸反应及二氧化硫性质的联合实验装置,可达到实验时间快、现象明显、反应可控、无污染的效果。不仅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浓硫酸与铜反应的产物之一硫酸铜,而且同时验证了另一个产物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以及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通过加热对比现象,可以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不同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该联合实验还实现了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和可重复性强的实验要求,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但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采用排水法,因此无法收集到NO2气体。(2)反应结束后,装置里的多余的气体无法处理,一旦取下橡皮塞,会导致NO2气体外溢造成环境污染。(3)铜片浸在浓硝酸中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而且产生的气体量较大,浪费药品,不能实现实验的绿色化。所以,我们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的绿色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和中师化学教材中用以说明浓硫酸强氧化性的经典实验。人教社2000年版《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对本实验的装置已从敞开式改为封闭式(见P.135),这是环保意识在新教材中的体现。但本实验的设计仍存在如下欠缺:1.为产生稳定的二氧化硫气体,要持续加热浓硫酸,反应完毕将试管内液体例人废液缸后管内剩余物温度仍很高,不能立即加水,观察溶液颜色,故整个演示持续时间较长;2.使用铜片,不便中止反应,若按教参介绍的方法将铜片改为螺旋状铜丝,在橡皮塞内难以上下抽动,若穿过铜丝的孔过大,装置密封性又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设计"1+3+1"的密闭实验装置,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的"黑面包实验"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34g蔗糖、3mL浓硫酸以及54g蔗糖、3mL浓硫酸以及58滴的蒸馏水反应,黑面包现象明显,尾气验证效果较好。改进后的装置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且通过尾气处理有利于师生健康,符合绿色化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多为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实验,但大多没有考虑到药品节约及尾气处理等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对几个与铜有关的实验进行改进,解决了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中的尾气处理问题;使铜锌原电池中的负极不再产生干扰实验现象的气泡;让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避免了让师生吸入有毒的乙醛。  相似文献   

10.
谢京光 《广东教育》2002,(11):44-44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排水法制氧气实验的操作,停止时的步骤为: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撤去酒精灯。原因解释为:避免水槽中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图1)另外,有关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停止时的步骤为: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原因解释为:避免灼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图2)据此,我展示用碳还原氧化铜并检测产物的装置。(图3)提问:这个实验怎样停止?学生们互相讨论。稍后请学生代表总结:1.若先把导管移出烧杯,则灼热的铜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实验失败。2.…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共同参与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设计,创新改进原有实验装置,实现了浓硫酸与铜反应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创新性的改进及普适性价值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浓硫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但由于它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稀释时剧烈放热,在实验操作中什么时候加入最为适宜?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下面就高中教材中涉及浓硫酸滴加顺序的实验项目总结如下。l浓硫酸必须最后加入的实验凡涉及浓硫酸稀释,且为剧烈放热反应的,必须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或玻璃律缓慢地注入到密度小的溶剂(液)中。以防止溶液瀑沸、飞溅而发生事故。象这种浓硫酸必须最后加入的实验有:①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②铜片和浓硫酸加热、反应后,溶液的稀释(为证明Cuz“的生成);③乙烯的制备中,乙醇和浓硫酸1:3(体积比)混合…  相似文献   

13.
对化学实验中的某些被误读的实验现象进行辨析,如:将铁片插入稀硫酸中表面变黑误认为是金属中的碳露出;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误认为是CuO;向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时生成的浅蓝色沉淀误认为是Cu(OH)2;配"新制FeSO4溶液"时将试剂溶于稀硫酸中误认为是防止Fe2+水解;淀粉水解碱化后加碘水未变蓝误认为是淀粉水解完全了。  相似文献   

14.
铜与浓硫酸反应在常温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铜丝表面渐渐变黑,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溶液变绿色,随反应的时间推移,铜丝表面有黑色物质扩散到溶液中,对本实验中出现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一些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找到实验中发生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原因,为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教学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例1 试用下图中所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于验证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的各种产物。  相似文献   

16.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研究浓硫酸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之一。教材上说:“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其化学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行中学教材中两套实验装置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套管式水浴加热装置,实现半密封条件下的水浴加热,用于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探究了催化剂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65:1:0.55时,用套管式水浴加热装置能在5min内完成实验,产物蒸出率达到50%。该实验装置设计合理、装置简便、实验耗时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1.以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为题材,考查对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理解 例 (广东)下列操作中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 ) ①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萃取碘水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防止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逸出,制作了一套完全密闭的反应装置,减少了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设计不完善,原实验装置反应易产生SO2等有毒气体,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作者就此提出改进意见,使反应过程密闭,减少了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