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动用法”,讲得较多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本文拟介绍另外两种特殊的用法:为(wèi)动用法和为(wéi)动用法。为(wèi)动用法动词所带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广义)、目的(目标)。如: ①父曰:“履我!”(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下面着重谈谈这两个问题。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行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下面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5.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6.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是语法部分要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更为重要。我们姑且把词类活用分为普通活用与特殊活用两类。名词和形容词在作活用时,一般就是作为动词来用,这是非常普通的用法。特殊的用法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不一样的。名词和形容词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不仅具有了动词的语法作用而且还具有动词的使动、意动的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在古代汉语学习中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8.
现代口语中的一种使动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口语中,一部分表强烈心理感受的动词和形容词,常有使动用法。这类使动词的宾语一般都指人,可确指,而以虚指为多;补语,多为表示达到极点的“死”或“不死”之类。使动词加宾语,还常用作补语和定语。但这些词的具体使动用法不尽相同,常有一定的习惯性。  相似文献   

9.
赵月华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54-57,66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谈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相似文献   

10.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三种翻译方式,但是,有人对此不甚明了,以致在对它进行判别或翻译时,产生了模糊认识或不能灵活翻译。看到课文注释将“六国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注释为“削弱”时,就对它的使动用法产生怀疑。在翻译使动用法时,一律使用“使……动”的格式,从而显得有点生硬。现从高中课本中选取数例,例说…  相似文献   

11.
一、使动用法 现代汉语里宾语总是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对象,动作行为或变化是主语发出的,而文言文里有时动词后面跟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变化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即是主语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变化,含有“使他(它)那样”的意思。这就叫做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本文主要探讨了使动用法的基本类型、翻译方法、本质特征及其与词类活用的联系和表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名词动用是词类交叉转借的修辞手法之一。不仅在现代汉语中常见,而且在古代汉语中也常见。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因自皮面抉眼。”这里的皮用作动词,是剥去皮的意思。又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一句话:“境内莫衣紫。”这里的衣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的意思。一个皮字,一个衣字,不仅表现了动作的本身,同时又指明了动作的对象。剥皮、穿衣巧妙地把行为及其对象二者融为一体,绘声绘色,使原有的静的概念立即生动化,形象化。在英语中,名词动用的现象更为常见。这里我就其英语名词动用后的修辞色彩谈谈我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动词在句子里,一般充当谓语,表示由主语发出的动作或行为.这种用法,叫动词的普通用法,又叫一般用法.但有时,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所施发的,而是主语促使宾语发出的,这种用法,叫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及物动词的普通用法和使动用法,表现形式完全相同,都是“动词+宾  相似文献   

16.
文言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着固定的公式。这种名词作动词用的现象,可分为作一般动词用和作特殊动词用两大类,作特殊用,又可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对动用法、为动用法、给动用法。用法不同,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也不同。第一、名词作一般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一、物名词和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时,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是名词“用” 名词 动词。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驴”的战斗工具,“用蹄子踢”。 2、“范增数目项王”——目,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范增用的工具,“用眼看”。 3、“尉果笞广”——笞,板子,作动词用,兼表“尉”对付“广”使用的工具,“用  相似文献   

17.
论上古誓辞中的特殊动词"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在古代汉语里有两种用法:一种用于一般场合,作辅助性指示代词;另一种用于上古誓礼。从句法功能来看,处于这种特定场合的“所”,已不再是辅助性代词,而是一个表示发誓的动词,这是“所”在特定场合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19.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20.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相对于名词活用为特殊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而言的,三者属于同一层次的古代汉语语法概念。然而,纵观学术界关于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研究,却远不如对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研究深入,尚处于比较笼统的阶段。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知识短文《词的活用》虽然简练,却是吸取了学术界最新科研成果写就的,其中关于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讲解颇具代表性: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本文开头第一组的“刃”(“左右欲刃相如”),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为“杀”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