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评论和广告共同构成一张完整的新闻纸。在中国报纸副刊诞生以来的百余年里,名刊名篇层出不穷,副刊编辑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以史为镜,鉴史知今,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新华日报》副刊的新  相似文献   

2.
书评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胡文龙主编2002年11月定价25元 本书是"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全书以清晰的时间脉络,重大的历史背景,全面、系统展现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评论大师、经典栏目等的新闻评论,再现了新时期我国媒体新闻评论多方面的改革、创新、现状以及趋向,对新闻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慧 《新闻实践》2014,(6):99-100
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4年《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向成熟。目前电视评论节目形式多样,有电视述评结合型,如《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深一度》;谈话类评论型,如《郎眼财经》、《锵锵三人行》、《今日谈》;主持人评论型,如《新闻周刊》、《有报天天读》、《新闻深呼吸》等多种形式。这些评论节目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4.
全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所著《新闻评论教程》,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丁法章在1985年曾经出版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本《新闻评论学》专著,获得广泛好评。《新闻评论教程》是作者在总结最近20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主持青年报和新民晚报工作期间对评论工作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对《新闻评论学》进行最新补充和修订而成的,是作者为新世纪新闻评论教学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的一本力作。该书约36万字,内容涵盖了新闻评论学一般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许多观点、实例…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闻评论的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先秦时代的论说文。19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文体与大众化报刊紧密结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因其对社会进程广泛、深刻的影响,著名的评论家曾被誉为“一笔胜过百万师”,经典的评论则往往成为历史转折点的标志。然而如此辉煌灿烂的新闻评论历程,却至今缺少对其进行全面总结的专著。这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去冬今春,具有补阙性质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以下简称《评论发展研究》)的付梓面世,为这一研究领域增添了一部极具特色的力作。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胡文龙教授主编,中国…  相似文献   

6.
虽然新闻评论诞生于近代,但是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却可以找到其源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我国新闻评论的源头。了解这些笔法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发展和运用,对于新闻评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李彬的《全球新闻传播史》经过20余年的经营,如今终于杀青问世,这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项新的成果,是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在百余年的新闻传播学历史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一直是学科的重要基础。按照通行的学科划分方式,新闻传播学乃由三大板块构成。一是新闻传播理论——致力于揭示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本质,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媒介伦理等;二是新闻传播史——致力于展现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包括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各种专史(广播电视史、新闻教育史、新闻学术史、媒介发展史、广告史……)等;三是新闻传播的技能——致力于培…  相似文献   

8.
《新闻1+1》是央视媒体开办的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纸媒的新闻评论相比,《新闻1+1》对政府和广告商的依赖更小,对社会问题监督力度更大。与网络媒体相比,《新闻1+1》的评论更权威、更客观。本文主要从《新闻1+1》的选题来探讨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以进一步发挥新闻专业媒体的优势,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们山东红十字报在充分认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认真编写评论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据1993年至1995年4月统计,我们共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评论80余篇。其中,评论《迈开大步走自己的路》(载1992年7月5日一版)、评论《重于泰山的义举》(载1993年8月15日)分别获得山东省专业报刊好新闻三等奖、二等奖。评论《自觉用理论指导工作》(载1994年11月25日)、《红十字不容玷污》(载1995年2月15日)等被中国红十字报转载。写新闻评论中,我们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新闻1+1》是央视媒体开办的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纸媒的新闻评论相比,《新闻1+1》对政府和广告商的依赖更小,对社会问题监督力度更大。与网络媒体相比,《新闻1+1》的评论更权威、更客观。本文主要从《新闻1+1》的选题来探讨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作用,以进一步发挥新闻专业媒体的优势,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电视化”是指突破电视传媒对文字的简单翻版和图解,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独特表现潜能的评论样式。《试论我国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进程》一文,对中国新闻评论“电视化”进程做了历史回顾,并就其对传播方式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名记者》丛书面世 展现百余年中国名记风采 由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编写的《中国名记者》丛书首批两卷日前在北京出版。该丛书将展现从19世纪70年代至新时期改革开放期间共400名中国优秀新闻记者的成就、影响、风采和魅力。作为《中国名记者》丛书的主编,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目前的新闻队伍引起社会很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年鉴第26届全国工作会议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央新闻媒体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代表共6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卷编撰工作的经验体会,研究和部署了2007年卷的编撰工作任务。《中国新闻年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每年出版一卷,记载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要的新闻活动,是中国年鉴类刊物中一部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年鉴。它通过对我国新闻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媒业、新闻教育界和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胡冬芳 《新闻世界》2014,(3):116-117
本文以电子版《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版块为对象来研究《人民日报》有关民生新闻评论的特点。随机选择《人民时评》板块的评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认为该评论板块的评论文章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民主意识和宽容精神。这对于新闻评论者撰写新闻评论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面对信息爆炸,大众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权威性和导向性的解读;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及时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于是,从“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到“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①各家报社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着50余年办报历史的《开封日报》审时度势,在强化新闻评论、打造评论品牌、发出党报最权威的声音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一、突出一个“快”字,打造“与新闻同步的现在进行时评论”评论是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17.
肖杨 《新闻知识》2006,(10):49-51
现今,各种媒体上的新闻评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说,名义上,新闻评论还充当着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新闻评论多元化已经成为其发展方向,更有甚者,提出新闻评论娱乐化的主张。的确,新闻评论在传播中越来越重视快乐主义原则,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从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把握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娱乐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19世纪末期,中国新闻事业走向上近代化之路。从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开始,中国新闻评论真正发展起来。之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时务文体”、张季鸾的新闻评论、毛泽东的政治评论等等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了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评介●唐长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以1815年至1914年的中国报刊评论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论证其萌发、衍变和发展的过程,寻绎其轨迹,揭示其规律,剖析其得...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里很重要的一门学问。1985年,我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讲过22小时的新闻评论,根据录音整理成一本书《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我对新闻评论的一些观点,都在这里面。今天不展开来谈,只讲一讲党报新闻评论应该具有的风格,或者叫性格,也就是说,对党报的新闻评论应该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写好评论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说长道短     
"评论记者"值得提倡江苏张家港杨陈晨看了今年第8期《中国记者》刊登的一篇对《嘉兴日报》设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意义探索的研究文章,我深有感触。我认为"评论记者"这种机制应该成为今后平面媒体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和趋势。众所周知,过去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相互剥离的两种叙述体裁。记者若想在报道后添加些自己的评论或议论性文字,则只能通过采编手记、编后等极为局限的方式来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