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  相似文献   

2.
1 不教是为了教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即"教师不教"?"不教"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研讨的问题. "不教"不等于撒手不管,不等于"放羊","不教"的目的是"为了教".  相似文献   

3.
李生发 《学周刊C版》2013,(6):116-11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就我们数学教师而言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中数学制订了新课程标准,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这一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变化,这就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习等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尤其高中数学知识更加抽象,符号化、逻辑性等学科特点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轻学重教、重知轻能,千人一面,致使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教学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就我们数学教师而言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廖震华 《考试周刊》2013,(55):55-55
<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  相似文献   

8.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是要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还倡导自主探索、实践动手、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就我们数学教师而言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梁浩 《考试周刊》2007,(45):40-41
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都离不开数学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让数学阅读融入课堂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应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变式训练作为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式,能够基于一个问题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扩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同一个问题反复练、天天练,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能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解题思路从"特殊到  相似文献   

14.
赵伟 《教育探索》2007,(2):52-53
一、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新课标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巨大变化,强烈冲击着现在的教育体系,迫使愈来愈多的教师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一、创设精彩合适的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技能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教学质量优劣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兴趣是人们主动去认识事物和爱好的倾向,兴趣的主要效能之一就是能够对所从事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毫无疑问,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更担当者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制造’过程".我国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从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大力提倡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与同学讨论和与老师交流,最终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利用课本例题、习题的变式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方式已渐渐退出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起"轴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主持民主教学,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以此来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让他们坚信: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能学好,真正把"自主学习"落实在有效教学中.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