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记》人文精神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中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和理性传统是其历史渊源。同时千百年来时代的变迁使人们看到了“天意”逻辑的虚妄和人类自身的巨大能量,重人爱才的时代热情孕育了司马迁的人文思想。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使他能摆脱对专制政体和君王的依附关系而独立思考“人”之为人的生存出路和价值取向,从而玉成了他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不能以或道或儒一家标准去规范。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司马谈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精神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对此前的学术思想一视同仁 ,兼收并蓄 ,进行了不同于董仲舒、班固的学术整合 ,达到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伟大的历史学家。这种精神体现在《史记》的字里行间,具体表现为:对具有自由浪漫精神的人的热情赞扬;对儒家繁文缛节的批判和对清静无为政治的推崇;写法的多变、语言的不尽合规范和风格的奇逸;“舒愤懑”的文学观。父亲的影响,壮游的经历,时代精神的熏陶是司马迁自由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教师精神世界应该是一个多姿多彩目富有活力与创造性的园地,而教师的人格和个性的独立与自由足这个园地的两道最亮丽的风景。教师精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没有独立的精神支柱,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作为独立的人的生存快慰!网络的虚拟空间,是我们精神的自由栖所。网络世界是保存个性的园地。  相似文献   

5.
《金色笔记》描述了自由女性的困惑和自我追寻的过程。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没有自由恋爱的外部障碍,不存在为生存而结婚的痛苦抉择,“自由”和“独立”却成为她精神危机的根源,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成为自由女性的哈姆雷特式的问题。通过生存于黑暗、往返于黑暗、藐黑暗付诸文字,自由女性的黑暗似乎变得澄明。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论述,分析了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并且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考察司马迁的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有助于对其潜心修史、修身勤政、含垢忍辱、发愤著速之人格精神的形成过程的进一步认识。英雄的时代、独有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使得司马迁形成了奇伟的人格精神,形成了其潜在的性格特质,通过著史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司马迁也高扬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网络生存对青少年主体性成长的影响以及教育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理宣 《教育科学》2002,18(2):28-31
主体性作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成熟的综合表现,是教育工作者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根本内容。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网络生存此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更多自由、平等,能生物形象地虚拟现实。因此,网络生存就更能使青少年实现心理上和虚拟行为的自由、独立以及对自我的观照,并锻炼网络生存主体能力。同时,网络生存的虚拟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主体性成长,为此,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青少年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上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深厚情感和信念,也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司马迁身体力行地总结、实践了爱国主义精神;歌颂祖国统一;提倡民族团结平等;注重爱国人物的塑造;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司马迁以自己的一生及其巨著《史记》对爱国主义的内涵作了最好的价值诠释。  相似文献   

10.
《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司马迁用语言进行了历史话语的建构,一是语言下的材料整合,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到生存之根。二是言语中民族精神的重构,为人类前进寻找到精神的动力。三是话语中的民族精神,以探索生命的理想追求。最终,司马迁用庞大的艺术世界,构建了一套话语体系,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它是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并时时影响着大学师生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力量。它不是指具体的某种精神,而是精神的升华,是大学在意义上的象征。从现实状况来看,理性精神反映大学的本质,理性精神象征大学。我国的大学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仍然是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下生成的理论精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范式,是对人类内部精神和外在宇宙的绿色忧思。从精神到精神生态的演变和发展是对时代和人类的精神危机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自然需要这样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的繁衍和进步更需要的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说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学合理地界说“民族精神”,对于深入的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然而,国内外学界对民族精神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看法。本分别概述西方学和中国学界说民族精神的主要思路与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地把握民族精神概念所应有的视阈、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随着图书馆应用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逐渐淡漠。本文提出了在努力发展图书馆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是今后图书馆学发展的趋势,二者也是图书馆学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5.
最根本的科学精神是怀疑和反思。怀疑精神就是不断探寻根据的精神,反思精神就是追求合理性的精神。真正使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让科学运行在科学精神之中,提倡在怀疑和反思精神推动下促使科学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6.
论苏轼精神     
苏轼精神具体表现为好学精神、独立精神、爱民精神、创新精神和旷达精神等几个方面,它对我们今天的“先进化,,建设和精神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就像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7.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当下,人们真情地呼唤传媒精神。传媒精神是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政治家的人文精神共同熔铸而成。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政治家的人文精神是逐层递升的精神境地,贯通三界畛域,并最终凝练成传媒精神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体现大学宗旨的大学精神却已弱化,过分强调功利性,致使大学中应有的人文和科学合为一体的大学精神开始分道扬镳,大学中应有的灵气、活力不见了。为追回失落的大学精神.应在大学中真正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并重,以可持续发展眼光来发展大学。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5000多年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也是新时期新实践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