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道精神的浇灌下,茶从一种自在灌木变成了文化植物,饮茶也自然成了佛道文化。道教重于炼形,佛教主于修神,这就导致了茶与道教形似,茶与佛教神合。随着佛教东传日本,茶文化也随之东传。  相似文献   

2.
道家和道教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易》的象数论;佛教与古代印度数论哲学接近。佛教、道教均主出世,较易融通。儒佛都主张心性本善;佛教的知识论(现量说)、自性论与儒学原有的自省观和心性观有相通的潜在因素,可在思维逻辑上对理学的形成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成书于南北朝末年的道教经籍《太上妙法本相经》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主要从这部道经中出现的大量佛教概念和词汇入手,揭示其佛教因素的来源;指出此经的造作者主要受到北朝佛教的影响,故此经应属北朝道教的产物;关注从北朝末年到唐代,《本相经》中这些佛教因素被删改和去留的状况及原因,从而揭示中古道经吸收佛教因素的某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九华山虽以佛教著称于世,但道教先于佛教兴于九华山,而且它还有一个与佛教既融合又斗争的自身发展历程,后在佛道斗争中九华山道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的主题是道教描述的人类心路历程。其中的佛教经典和佛教人物都是道教化了的,《西游记》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从道教著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和道教常用的符籙、测字方法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佛、道二教经历了由分至合、合而复分的发展轨迹.当佛教初来中国、面临人地两生的窘境时,它选择了依附于道教;而在佛教逐渐深入民间,教义日趋完善之时,它又必然地走向独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道教初创之时,由于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因而盛极一时,佛教也甘为其附庸.可是当它因受到黄巾起义的牵连而遭遇政治打压时,它的发展势头几被拦腰截断,加之与佛教教义的矛盾渐深,佛教终于离它而去.  相似文献   

7.
安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从东汉起,佛教已经传入,道教也已产生.南北朝时期,佛寺僧众已有习武之风.从隋唐到五代,安阳佛教兴盛起来,道教也有很大发展,灵泉寺成为"河朔第一古刹".宋金元时期安阳佛教和道教进一步得到发展.明清时期,除佛道两教得到继续发展外,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传到了安阳.  相似文献   

8.
徐州是两汉重要封国所在地,境内汉墓众多.作为古人遗留下来的重要信息载体,墓葬所体现的社会内容十分丰富,社会思想即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原始道教的创始者张道陵为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从睢宁刘楼汉墓封土中出土的铅俑等来看,说明原始道教由徐州人创造是有其社会基础的.道教形成之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并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徐州作为道教创始人的故乡,墓葬受其影响在情理之中,并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墓门解除、辟邪杀鬼、神药厌镇、长生不死等等.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于南亚印度地区,大约在西汉后期佛教通过陆路传入我国,东汉时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东汉早期,徐州地区佛教渐盛,这与楚王刘英的信奉和推广有关,因其时代较早,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当有较大推动.东汉末年,徐州一带佛教更盛,墓葬中,象征佛教题材的出土遗物较多,有尖帽胡人俑、塑像座、九枝灯等,另外还可能有鎏金铜造像.画像石的题材更为广泛,内容多样而生动,反映出佛教思想的日渐普及.因此,可以说,徐州汉墓的相关内容体现出社会思想对墓葬的影响及墓葬对社会思想充分反映的相互性.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没看过佛经",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从青城山到峨眉山青城山的名气肯定没有峨眉山响,因为中国的佛教信徒多于道教信徒,即使道教是真正源于中国的宗教。而四川的青城山就是道教发源地,道教始祖张道陵创教得道的地方。登青城山是件赏心的事,即使在冬季,山里绿树参天,空气中自有一股空灵徒步,拾阶而上自有美处,体力不济的我,更有攀山特产“坐滑竿”。所谓滑竿,是两位壮士撑起两根竹杆,乘客坐上竹杆间的帆布椅,摇摇晃晃如同坐没屏障的布轿。当地媒体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只担心自己太沉,他们以一首当地民歌叫我放心:“青城山哟,山幽幽,摇摇杆的汉子,雄赳赳!”到了道观,女道长相迎…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梅山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古梅山原有的巫教、从江西传入的南方道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和儒教,在此相互冲撞、分化和共融,最终统合成了一种以原始巫文化为基础。积极地融和了南方道教文化(尤其是江西茅山道教文化)、佛教、儒教的部分思想理念在内的特殊的地方性道教文化事象。即梅山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2.
唐初佛道争辩中,论题主要围绕着道与自然,道与万物,道可否言说等方面展开,佛教攻击道教的策略:一是以日常经验思维去否证道教的终极信仰———"道"———的至上性;再则是指出道教自身对"道"理解不具有一致性,存在着矛盾。从记载来看,道教学者的辩白是无力的,他们对佛教问难的较合理的解答更多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些著作既是道教学者的应难之作,也展现了道教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我国佛教和道教本体学说在本质上的相同。提出无论是佛教的“性”本体论还是道教的“道”本体论,现代社会,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道教与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道教的思想渊源是多源的.它继承了古老的巫术和神仙学说,利用老子的威信并改造了道家的理论,吸收了儒家学说中的某些伦理道德规范,借鉴了佛教的戒律,最终从一个最初没有明确教主和基本经典的原始宗教,而发展成为一个在理论上、组织形式上、教义教规等方面都比较完备并能与佛教、儒教相抗衡的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宗教.  相似文献   

15.
陇南石窟和中国古代历史三教合一包含三教形成、三教一致、三教鼎立、三教合一等阶段。陇南石窟包括五种情况:佛教;道教;佛教为主,佛道兼容;道教为主,道佛兼容;儒、道、佛兼容。陇南石窟三教合一有五重涵义:从三教各自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从三教融合整体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三教各自独立、和而不同;三教亦此亦彼;三教之中儒家一统。三教合一反映陇南宗教文化演变历程。陇南石窟为我们研究儒、道、佛三教和三教合一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承袭了中国原始社会最古老的信仰传统。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国家史上,道教与儒家和佛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在敦煌地区历史时期早期的总体文化格局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是原有的中原传统文化;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当时的敦煌地区道教流行不仅早于佛教,而且比佛教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优势,既和儒家文化等共为当时敦煌地区总体文化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又在当时敦煌地区流行的各宗教中居于优势地位。如果仅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的话,当时的敦煌地区是以道教为主的地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敦煌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佛教、道教,以及敦煌壁画、塑像中的养生健身行为,为研究古代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提供思考.结论:敦煌佛教养生包括身体疾病病、心理疾病、饮食、劳作和运动等诸方面的养生内容;敦煌道教养生注重道教教义,以养气、吐纳、导引、胎息等方法为炼养手段,结合按摩与肢体运动,以保全身体康健及生命之体为宗旨;敦煌壁画、塑像中的卫生保健等养生行为反映了古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以及养生融入佛教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20.
邢州学派是来自邢州紫金山的师生和学友形成的,紫金山是邢州学派的摇篮;邢州学派的成员及先辈生活在邢州“民族走廊”和辽、金、元初长期统治下的地理环境中,正统思想淡化,适应在蒙元政权中为官和研究科学文化;信仰佛教的蒙元统治者对佛教兴盛的邢州倍感兴趣,佛教是连结蒙元统治者和邢州学派的纽带;邢州学派活动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忽必烈是邢州学派政治上的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