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之’在古汉语中作为结构助词……但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种是用在主谓关系中,表示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这种用法通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作者)另一种是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动词和宾语的倒置。这两种情况下,‘之’仍是结构助词,但不能译为‘的’……”这两种特殊用法的“之”是不是如上所说“不能译为‘的’”呢?我看大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使动用法,是说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此句并不是说“晋侯喝了赵盾的酒”,而是说“赵盾喝了晋侯的酒”,即“晋侯使赵盾饮酒”。这类用法,我们称为带宾语的使动用法。现在,我们要谈的是不带宾语的使动用法。这类语法现象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提出:“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4.
第九句。词类活用中名词和形容询活用为动词最常见,而活用后有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其特点必须带宾语。在句子中取得动词资格的名词、形容词,对它所带的宾语分别有“使怎样”和“以为它怎样”“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如“先生之思,生死而肉骨也”中的‘咱骨”可译作“使骨头长肉”,“益尝君客我”中的“客我”可译作“把我看成客人”。另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时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涤时要仔细识别。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所而小之,则王怒。”“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前一句的“小之”是“使它小”,侧重于客观行动.是…  相似文献   

5.
[教例] 在预习《过秦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个小组的同学.把课文中词类活用的例句在黑板上写出来,并归类。接着要求其它组的同学补正黑板上的内容,并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在‘却匈奴七百里’和‘瓮牖绳枢之子’这两个句子的理解上,全班的意见不能统一。对于第一个句子.一种意见以为,这不是使动用法,理由是书上注为‘击退’,只能看作一般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使动用法,但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觉得按一般的动宾结构去分析,怪别扭的。对于第二个句子,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一说‘瓮牖绳枢’是状动结构,‘瓮’‘绳’是名词用作状语,‘牖’‘枢’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理由是过去学过的《童区寄传》中‘布囊其口’的‘布囊’结构上跟这相似。一说‘瓮牖绳枢’是动宾结构,理由是两个名词并列,既不能解成联合,又不能解成偏正。那只能解成动宾.所以‘瓮’‘绳’应看成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个例句,正是本课在文言文语法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抓住这两个例句,真正使学生在理论上搞懂弄清,这对学生掌握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无疑会起积极作用。于是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如‘相如因持璧却立’,‘畏我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经典选文《鸿门宴》(选自《史记》),在该选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三题,将“沛公今事有急”之“急”解释为“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用为‘危急的事”’。教师用书的译文中将这个句子翻译为“沛公如今有急难”,这两种解释都是把“沛公”当作主语,把“有”当作谓语动词,把“急”活用为名词当作宾语。可是这样翻译就漏掉了“事”这个实词,这不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编者对这个句子中“有”和“急”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有误。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简称《教科书》)《语法·句子和句子成分》讲句子成分时说: “构成句子的成分,有主语(用‘=’标示)、谓语(用‘—’标示)、宾语(用‘﹏’标示)、补语(用‘<>’标示)、定语(用‘()’标示)、状语(用‘[]’标示)和中心语(用‘·’标示)等。这些句子成分可以由单个词充当,也可以由短语充当。比较下边两个句子: 太阳出来了。 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两个都是主谓句,都有主语和谓语。不过前一句的主语是由名词‘太阳’来充当的,谓语是由动词‘出来’充当的。后一句的主语则由短语‘一轮红日’充当,主语里边又包含着定语‘一轮’和主语中心语‘红日’;谓语由短语‘渐渐升上天空’充当,谓语里边又包含着状语‘渐渐’、补语‘上’、宾语‘天空’和谓语中心语‘升’。这些定语、状语、补语、宾语和  相似文献   

8.
也谈“句子的主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语文第三册《句子的主干》中有这么一段话:“所谓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即‘枝叶’成分)逐层压缩掉之后剩下的部分。句子的主干一般是由主语或主语中心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宾语或宾语中心语组成的。”这段话由两句话组成,但教师授课时往往片面强调前一句,并把“找句子的主干”的方法,简单地归结成“凡定状补都去掉,凡主谓宾都保留”,而第二句话却没有去好好领会,也没能引导学生去好好理解,以致于做练习时学生只找主谓宾的中心语而出现练习偏差。在我指出这一点时,有些教师指着教材上“找句子的主干…  相似文献   

9.
读了张俊同志写的发表在《语文函授》一九七七年第八期上的《〈捕蛇者说〉中的几个文言虚词》一文,我们深受启示,为了互相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想就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谈点看法。关于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张俊同志是这样论述的:“‘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复句的一个分句。”主谓之间用上了“之”字,作为句子的独  相似文献   

10.
第13小题要求从句式的角度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加以判断。但是加点部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和两个“其都督”都不是句子。众所周知,句子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而这四处加点的部分都不能脱离原句表达完整明了的意思。既然加点部分都不是句子,又怎可判断它们是什么句式呢? 按照命题者的思路,我们姑且对加点部分进行句式的判断。2000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文言文句式的考查仅限于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五种。那么,四处加点的部分各是以上五种中的哪一种句式呢?标准答案认…  相似文献   

11.
《山西教育》今年第二期刊登的《一九七八年山西省中学生语文竞赛参考答案,解释第六题中“不知所之”里“之”字的意义和用法时说,“‘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助词”,我感到这种  相似文献   

12.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2期刊登了左民先生的《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一文,认为:“及时相遣归”、“翼君实或见恕也”这类句子是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式,“‘相’和‘见’有称代作用时常常置于动词谓语前”。不少语法学家注意到了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他们认为:“相”:①助动词,见也。(杨树达《词诠》)②副词,表受事,表  相似文献   

14.
用糖造句     
《小读者》2010,(3):19-19
老师:“现在大家造一个句子,这个句子里必须有一个‘糖’字。” 学生:“我在喝茶。” 老师:“‘糖’在哪里?” 学生:“在茶里。”  相似文献   

15.
先来看两则例句:“铁将军”把门女厕所的思索。(《烟台日报》1993年2月28日)市委全委会出台多项好措施。(《烟台晚报》1992年12月5日)在上面的句子中,“把门女厕所”、“出台好措施”的用法是否规范呢?我认为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些句子中,一些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把门”、“出台”等错带了宾语,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错误。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大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如读报、买书、视察  相似文献   

16.
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分析〕这是由三个意思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成的句群。第一个句子是连贯(兼因果)关系复句,后一个分句“投以骨”是由双宾语句“投狼骨”转换来的。在“投狼骨”这个结构里,“狼”是间接宾语,“骨”是  相似文献   

17.
谈谈找主干时否定词语的处理湖南/简方杰初语第三册《语法·句子的主干》一文中称,在找句子主干时,“碰到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按此说法,不论何种情况,只要“碰到”否定词语,在找主干...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中“之”字作代词时,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面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直接用在动词后的“之”不论指代人,还是指代事物,都是动词支配的对象,是受动者,只能作宾语。但在有的句子里,内容含有补语意思的时候,“之”的这种用法往  相似文献   

19.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20.
“其”字在上古时期,含义颇多,用法较广.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代词,也可以用作副词、连词或助词.另外,还能作为词素,构成新词.因此,它的含义不易为人们所理解,用法也难于掌握.所以曾有人怀疑过它的词性不稳定,类别难归属.关于“其”字的用法,前人和现代的语法学者都有过不少论述,本文不打算作全面的探讨,只就其中较有争论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能否充当主语的问题在现代出版的不少语法著作里,一般都认为,古代汉语作为代词的“其”字,只能充当领格定语,不能作为主语.这好象已是公认的定论.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说到:“‘其’字专作表领属的加语用”,“就句子里的功能说,‘之’和‘其’各有限制,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能作句的主语”.又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汉语史论文集》,刘景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