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句丽中前期"城邑"作为地方一种管理组织方式,先后与"那部体制"及其后的"五部体制"并存.从三世纪束起至四世纪中后期,城邑逐渐成为在其征服地区普遍设置的一种管理方式,军事据点的性质较为明显.公元四世纪后期王五世纪,"城邑制"则随着高句丽领土扩张,在高句丽中央政权的控制下,成为在征服地域中普遍推行的,能够集军事功能、地方统治功能、整合属地民众和物资于一身,在其疆城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地方管理体制.在三世纪中后期高句丽的城邑制官僚组织很可能是附属五部官制之下,五世纪随着高句丽在其疆域内广泛推行城邑制,城邑制的官僚体系也初具轮廓,但未完全从中央官制中分离出来.从此时期政体和社会发展程度看,高句丽毫无必要建立或照搬中原王朝的郡县制,不存在建立郡县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好太王时代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因此地方统治制度也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意义。其制度安排包括:在相对稳定的征服地区,基本上以一座中心城邑为镇城,派出"守事"加以统辖。至于城邑以外的广大地区,应该主要是当地的被征服土著民户,往往以"谷民"称之。只有新"略来韩秽"地区,由于百济时代的经营,而形成"城-村"体制。在旧辽东、玄菟、乐浪地区,修建山城,并沿用了部分汉魏旧城,基本形成重要军镇对附近平地城、小城的统辖格局。在旧五部核心区,曾一度试图恢复五部体制,但是,随着兴起于征服地区、军事对峙地区的"城-谷"制的发展,王权对城的直接支配日益成为主流;而五部之民被派往各地城邑戍守,则进一步加剧了部落民的离散。因此,五部体制走向衰落。当然,在城、谷的基层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千(小兄)-百(百头)-十"的半部落半行政的民户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较早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和与之相应的官僚体制。赵国实行的郡县制、"因能而授官"和强化君权的考课制度,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赵国官职分为以相邦和大将军为首的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官制体系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后期“城人”与“城体制”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城人”即是高句丽各城中的军士。它是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变化和部族化政权体制相作用的必然产物。“城人”是高句丽“城体制”社会结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高句丽山城防御所倚重的最主要力量。通过部族体制组织起来的“城人”使得高句丽后期的各“城”团聚成了一个个难以攻克的军事据点,是“城体制”得以取代五部制成为高句丽后期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5世纪是楚国和雅典官制的成熟定型期。从对二者的行政、军事、经济等官制的比较中可见,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楚国和雅典在职官设置、官员产生和其权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官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基本相似,官员都讲究出身,都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所开创的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在统一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拘一格引进先进人才,彻底改革官制,对增强国力和统一全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所实行的客卿制、郡县制、上计考核制,尤其是商鞅变法后推行的军功爵制对完成秦的统一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央、直省地方、民族边区、官员选任、晚清新官制这五个方面,简论清代官制的特点。其中,中央在承袭明制之外,设有满族民族性的五类特殊机构,其沿袭中原王朝的传统机构,则在明朝制度的基础上,于分支机构上多有增设,设官增多,某些部的职权也比明代有较大变化。直省地方统治加强、深化,因而所设机构及其职官也相应变化,如以集权性的督抚为省级最高长官,省、府、县化大为小,增设厅,专项事务管理加强等。边疆、民族地区,则统治直接、深入,改变明代"羁縻"式的间接性统治,中央派官员实施直接管理。官员选任制度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影响。文章最后列述晚清新官制,认为这种官制改革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性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官制历来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头戏,地方官制则是官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两千年的古代社会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行政体制,它要求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同时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而地方官制设置的是否合理,运转的是否正常,不仅是国家行政机制得以运行的保证,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政治、社会的安定。因此,"亲民之官"的县官群体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9.
在流行的观点看来,"官僚制组织"问题丛生,是社会腐败和堕落的根源,那么,究竟怎样认识和理解"官僚制组织"的存在价值呢?本文认为"官僚制组织"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价值:体现了非市场化的社会功能、形成了综合的"技术优势"。"官僚制组织"的非市场化的社会功能是其它组织所不能代替的。"官僚制组织"的综合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官僚制组织"的表现是受到限制的,"官僚制组织"虽然不可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完美"的要求,却是社会和人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学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问题时,曾涉及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内阁”及“军机处”等官僚体制,这些机构是怎样确立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本文结合中学课本,进行一些分析、综述。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第一次走向统一,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也随之在全国范围里得以确立和推行。它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在皇帝统辖下实行中央、地方两级制。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出现。郡县制的确立,使得西周、春秋以来以宗法分封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组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以往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各大诸侯国也分别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并加以考核。县以下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相似文献   

12.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是“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夏、商时期,王权与专制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初步的发展,天下一统的朦胧的政治理想已开始初露端倪。历代王朝对邑外的持续不断的开拓,初步奠定了一统国家的地域规模。西周王朝所开拓出的疆域,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统一的政治地理基础;同时,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田土、四田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战国时期,郡县制政体下分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逐步统一,将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构形式推进至早期单一制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对官僚制理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官僚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处于官僚化不足阶段,而官僚制理论对于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模式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由于传统官僚制的许多观念依然在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模式之中有所渗透,导致现有模式在运行中出现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对理性官僚制的借鉴和超越,提出了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体制模式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县政改革以健全县行政组织和机制为基本宗旨,出现了"官制"和"自治"两种模式。20世纪上半叶陕西县政建设的发展也体现这一近代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民国初期陕西县制的转型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陕西县政建设的特点分析,以期检视前人的成果和分析模式,把握县政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具体考量其发展的地区差异的特殊性,为当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西汉前期官制改革的认识 1、西汉初的官制改革西汉建国初时的官制,班固说是“秦兼并天下……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西晋司马彪则说是“汉之初兴……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对二者意见如何认识,我趋向司马彪说法。汉初,刘邦创建西汉,来不及建立自己完备的官制,故有袭秦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列卿,地方上设郡县,表面看是“因循而不革”。但据史实从总体上看“因循而不革”是个不准确的结论。相反却是从中央官制到地方官制有因有革。因不少,变亦很大。其变革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为改官名。秦有丞相,高祖初设亦名丞相。十  相似文献   

16.
本主题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二是古代选官制中的人才选拔和官吏来源的五条途径;三是科举制历经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一、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官职、官制是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的一部分,中国官制产生于夏商时期。中国古代的官职、官制逐渐形成中央与地方两套制。其形成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二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三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四是有利于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多次的民族融合,但同时也埋下了君主专制和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祸根。二…  相似文献   

17.
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里进行了官制改革。然而,科举选官制度的骤然停废,使许多举贡生监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仿效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所进行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满汉矛盾;地方官制改革则扩大了地方和中央的离心力。清政府进行的官制改革不仅没有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增加了社会动荡因素,最终导致其统治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欧洲社会中自由结社传统及民主自由政治思想、公民社会的兴起、工业革命的深入、主权国际体系的形成、欧洲各国之间的国际联系和各国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正是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使国际非政府组织在19世纪中后期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纵览人类文明发展史,曾经历过五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标志就是近代科学的诞生;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标志是蒸汽机与机械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标志是内燃机与电力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以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为代表;第五次科技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后期,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发明为主要标志。有关新科技革命,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向本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兵书宝典,其中所展示的军事谋略一直为人们喜爱和重视。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军事谋略的研究逐渐增多,从军事战略、军事心理到把其和我国古代其他兵法作品中的军事谋略进行比较。同时,这些军事谋略也被广泛运用到人才管理和企业经营等领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对《三国演义》军事谋略上述方面的探究继续深入和扩展,同时也出现了《三国演义》军事谋略与教育、影视、新世纪网络小说等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