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家沟乃太极拳发源地,是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心目中“太极圣地”。陈家沟武术学校不仅担负大量的培训教学任务,而且也是宣传陈家沟宣传太极拳的重要窗口,因此,对陈家沟武术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将对太极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永其 《精武》2008,(12):5-5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杨露禅,十五代陈青萍传给武禹襄。经过他们多年的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没有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瑞华,(又名润华)1963年11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著名拳师。安徽省临泉县陈氏小架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被安徽省蚌埠市陈式太极拳小架协会、江苏泗洪县太极拳协会聘为教练。  相似文献   

4.
陈正雷,1949年5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温县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1995年当选“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名师”。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体验经济理论,对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产业发展的缺失与潜力进行分析。从体验主题、体验过程、体验效果视角,构建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产业体验经济发展模式。建议:决策者尽快转变观念,把发展重点从资金投入转移至陈家沟的游人、"朝圣者"、习练者等在此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上,并精心设计、安排、实施体验过程,促进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梳理现传各式太极拳的传承沿革指出:太极拳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源于陈家沟的杨式.陈家沟和赵堡镇相邻,同属河南温县辖地.因此,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随后,凭籍早期太极拳文献说明了:把明代内家拳传人尊奉为始祖的宋之张三峰(丰)说成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属于附会.被视为在张三峰(丰)与后世太极拳传系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山右王宗岳,没有实际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家沟太极桃花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陈家沟,时间拥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速度。而这种速度差是无法用快与慢来形容比较的。 当整个世界被物质重新勾勒轮廓,当白天黑夜早已紊乱了它应有的程序。流行的成为过去,过去的又重新成 为流行。一切的一切都在飞速变化,所有的所有绕过去又绕了回来。 陈家沟,依然是陈家沟。 在陈家沟,太极拳,依然是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八月十六日上午,在庄重嘹亮的军乐声中,陈家沟太极拳馆开馆、第五届陈氏太极拳培训班开课暨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开业典礼隆重举行。 会议首先进行了陈家沟太极拳馆的揭牌仪式,然后由原亚洲武联主席徐才先生讲话,他首先讲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并盛赞陈氏太极拳文化对中国武术发  相似文献   

9.
于志钧 《武当》2007,(12):26-28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大悬案。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唐豪投枪,说: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创造的。从此,一场太极拳源流之争,在武术界掀起。1959年,唐豪殁,顾留馨继之,1964年顾留馨以唐豪、顾留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是东方体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中的一枝奇葩异宝。文章通过理清陈家沟村落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内涵;以资料分析和历史史证相结合的手段,全面阐述了陈家沟村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陈家沟村落的形成原因,通过研究和分析,结论认为,陈家沟村落武术的形成与其厚重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太极拳的诞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解读陈正雷     
为了推广太极拳,给太极拳练习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郑州陈家沟太极拳馆”成立一周年之际,由陈正雷先生倡议,河南省武术协会、焦作市体育局、陈家沟村委会等大力支持的2004中国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于2004年8月15—17日在河南郑州商城饭店举行。此次大会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新架一路、56式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精要18式、陈式太极剑为主要竞赛内容,兼及其他各式太极拳,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秘鲁等国家和祖国港澳台地区及内地的30多支太极拳代表队、300多名运动员参加。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温县陈家沟为田野考察点,运用口述史、逻辑分析等方法,阐释太极拳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生产结构及民俗传统的共同体建构路径,提出以太极拳文化资源为依附的陈家沟乡村社会治理启示。陈家沟形成了以"拳"为驱动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其建构路径包括3个方面:其一,以太极拳传承谱系置换宗族血缘谱系,通过仪式缔结乡村新差序格局;其二,以太极拳为"原材料"的基层生产共同体取代传统农业经济生产结构,使陈家沟从农业生产型村落转变为以陈式太极拳的嵌入为特征的景观型消费村落;其三,以"舞虎""村赛"修复乡村记忆链,实现乡村民俗精神与集体认同重塑。这一乡村共同体的建构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3年8月16日,由“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创办的河南陈家沟太极拳馆,在郑州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在开业典礼上,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原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先生做了题为《弘扬太极智慧》的讲话。 徐才先生在讲话中说,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中  相似文献   

14.
路迪民 《武当》2014,(10):40-40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的祖师杨禄禅,当年三下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但杨家的传统说法是,太极拳创自武当张三丰,后经数代传至王宗岳,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因此,杨式太极拳不是由陈王廷发明的“陈式老架”改革简化而来,是正脉承传的武当派武术。此外还有一说,即杨禄禅另得高人传授。上世纪持此说者,有宋志坚、贺洪明两位先生。  相似文献   

15.
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庭创拳以来,历时三百余年,遍传海内外。在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陈家沟,历代名手辈出,出现了许多名耀古今的太极大师,如:陈长兴、陈鑫、陈发科等。如今的陈家沟更是英雄辈出,涌现出了被誉为“陈沟四杰”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近几年,又出现了“名门七小龙”,表现了陈家沟后继有人。 在当代众多的陈氏太极拳大师中,陈庆洲和陈世通则是两位独具特色的太极大家。他们拳艺精湛,多次出访欧美,传播陈氏太极拳,享誉海内外。多才多艺的陈庆洲 陈庆洲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湛,而且还多才多艺。他爱好书法、绘画、摄…  相似文献   

16.
李滨 《武当》2008,(8):32-33
一、画像夸饰 1984年7月,全日本太极拳协会《太极》杂志在介绍陈家沟拳师陈小旺谈论太极拳各派历史大致情况时,随文刊登了其携带的底面呈棕黄色的陈王廷与“蒋发”画像照片。陈小旺在照片右上方用毛笔写有“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明末清初太极拳师陈王廷(坐)暨其长工蒋发遗像”,繁简体杂出,共28个汉字。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2006,(1):T0001-T0001
1949年5月出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河南省武协副主席,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术》等,其中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到美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法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拳术,以文化拳和哲理拳而著称。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还专门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已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9.
我出生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哥哥从小就在陈家沟学拳,所以我耳濡目染,对太极拳也很感兴趣。我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太极拳,而真正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我对太极拳的拳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河南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四。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运动在老年体育活动开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太极拳理应在应对河南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