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包括多要素、多层次、多类型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内容分为主体民族精神和基本民族精神两大类。主要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五种”民族精神。从爱国论、和平论、复兴论三个维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以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弘扬和培育问题为切入点可以较好的从文化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李逸 《江苏教育》2023,(50):89-90
<正>根据教学内容的时空纬度和主题侧重点的不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学时可分为党史类政治和时政类政治两类内容。前者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后者主要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会议报告为教材主要内容来源。时政类政治主要集中在教材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政类政治课的内容来源决定了该课的教学必须立足社会发展整体,打破教材“是什么、怎么办”的线性逻辑,从宏观建构、  相似文献   

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强调的集体意识和爱国奉献;改革开放时期注重的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新世纪新阶段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一直是时代精神的内涵,而其外延则呈现出丰富的内容.时代精神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爱国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生成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爱国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思想,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回应新时代爱国主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既要立足民族又要面向世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典型的先进引领作用,注重运用仪式庆典,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信仰有其层次性,可分为“五种文化形态信仰”。深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信仰培育,需要构建“五种文化形态信仰”培育的立体路径,主要包括“五轨并行”路径、“五元交叉”路径、“五位一体”路径、“同育异构”路径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发展,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统一,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科》2007,(1):11-17
【重点点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括中华民族形成、民族融合过程,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压迫斗争以及新中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内容。这是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证明,坚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都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这一论断,科学地说明了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爱当今的中国,就包括要热爱和拥护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使现在的“爱国主义”概念的内涵更加完备和明确。领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家教、伦理、哲学等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谐”精神和伦理道德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素质教育和需要大力弘扬的主要内容。“和谐”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中关于荣辱观问题的正确思想,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民族精神、伦理三方面论述了传统荣辱观的意义,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八荣八耻”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也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主要经历了知青岁月时期对雷锋精神的思想感悟、艰苦奋斗时期对雷锋精神的进一步学习阐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习贯彻雷锋精神的全面部署三个重要阶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本质、创建“社会文明新风”的时代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向等。其重要论述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推进新时代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公民立身做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荣”、“辱”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践履“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风尚,要坚持“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吸纳中国以民本主义和人格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主自由精神,它是培育当代中国民主自由精神的心理和文化基础;必须吸纳现代西方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法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由精神,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必须发扬党和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与现当代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它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基础;必须创造出新时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和宏伟纲领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以民主自由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历来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始终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是当代中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价值目标相统一,它超越原发的市场和以往的计划经济的价值内涵,调集了现代市场的优势和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资源,对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整合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内容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强盛的目标;优化精神资源,培养“四有”公民的目标;生态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民主人权进步,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重大问题、重要任务、重大历史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历史纲脉内容。依托“纲要”课程,整合教材内容,以中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为主线,通过教学“语料”解码,结合“地方性”历史知识的表达,将实践内容贯穿教学始终,构筑大学生关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记忆,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其基本特征。“大同思想”是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首次提出当代“小康”奋斗目标,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统一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